脾虚湿重疏肝理气应该艾灸哪几个穴位

1、曲池穴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
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2、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3、解溪穴
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取穴: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
手法: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4、足三里
足三里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取穴: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
手法: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017-12-06
mcxzy 阅读 30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3:53: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刘乃刚(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主治医师)】 四季养生穴位 春季保肝按一按太冲穴、风池穴、足三里穴 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肝气旺于春季,故应当以养肝为主。而肝气宜舒畅,若其不畅,「百病生于气」,则人体的气血、津液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生病。此外,春天也最易患精神疾病,更应当调畅情志...

  • 1、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

  • 气虚以心气虚,脾气虚最为常见。艾灸时候,可以选择足三里、气海、心俞、脾腧、神门、内关等穴,以补气安神,生血养气。气郁质 气郁体质的人,就像阴云密布的天空,随时都有可能郁闷。气滞则郁,通常表现出压抑,脆弱,形体瘦弱,却又容易暴躁的心理。因此,理气解郁特别重要。艾灸时,可以选择期门、太冲...

  • 疏肝理气也必不可少 ,想要肝气疏泻,气血充盈, 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平时可以喝一些玫瑰花茶 ,可以疏肝理气,有助于健脾除湿 。5、健脾祛湿 湿气难除, 关键在于脾胃虚弱 ,只有补虚健脾, 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去除体内的湿气 。常按承山穴和阴陵穴,对于疏通经脉 ,祛除湿气很有帮助 。

  • 2.艾柱灸: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脾虚夹积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经外奇穴为主。治法:健脾化积消痞。艾灸处方:章门,四缝,膏肓。取穴方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章门穴在肝经上,又是脾经之募穴和脏之会穴,具有疏肝健脾,化滞利湿之功。四横为治小儿...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