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10位医家或著作体现其对中医学开创性的贡献

黄帝,孙思邈,李时珍,华佗,扁鹊,张仲景,葛洪,钱乙,宋慈,吴谦
一、针灸之祖——黄帝,姓:姬,公孙 .氏:有熊、轩辕.氏:有熊、轩辕.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二、脉学介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三、外科之祖——华佗 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四、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五、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 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六、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七、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八、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九、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十、《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2010-12-27
开创中医学新纪元的一代宗师

——王春晓

本人年近百年,虽然对辩证施治略知一二。但是对很多疑难病症,特别是对癌症之类的疾病,还是无可奈何的,即使当时用药有效,也不能治愈。大多数人都相信‘一病必有一药’,但是现代社会有那么多的疾病无法治愈,所有这些‘药’什么时候才能找到?

今有幸拜在王春晓大师门下,通过短短数日的学习,特别是亲眼目睹王春晓大师治病应手而愈的神奇疗效,使我顿悟到所有的‘药’都在王春晓大师这里找到了。我不敢全部据为己有,特写此文与同道共享,为国人造福。

众所周知,中医学几千年来的各种学说,无不遵从《皇帝内经》之旨。然而,中医的神奇疗效始终不能被普遍掌握,使中医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面临自生自灭的险境,国人对此既痛惜又很无奈。

王春晓大师,用毕生的精力研究《皇帝内经》和《易筋经》在人体经络方面的奥秘,攻破了《皇帝内经》没有明确的人体经络256条定线,使人类的一切疾病都可以手到病除,立竿见影。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病,不管是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心脏病、股骨头坏死、小脑萎缩症、、、、、、、、还是强直性脊柱炎、运动神经元损伤、多发性硬化症、尿毒症、癌症、白血病、、、、、、只要是人类身上的疑难病症,必能在人体上找到对应的经线和点位。这些特定的经线点位的异常才是引发各种难治病的根本原因。同一种疾病的特定经线和定位是相同的,只要施以适当的手法,即可伸手病去,永除病根。

《皇帝内经》乃至仲景医圣的精髓就在于辨证施治,这个过程包括辨证和理、法、方、药的每一个环节,由于每个人的认识过程和经验上的差别,导致了绝大多数人的辨证施治都很难达到一致的结果。这就是中医的神奇疗效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原因。王春晓大师的研究成果突破了辨证施治结果差异的难题,彻底完善了《皇帝内经》在临床实用上的不足,使中医学变得更加精确、疗效更为神奇可靠,其规范的调理手法更加安全,避免了随意按摩引起的副作用。这一研究成果的出现,使《皇帝内经》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并必将与博大精深的《皇帝内经》一起名存千古,随着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古老的中医将以崭新的面貌开创一个医学新纪元。

黄帝,孙思邈,李时珍,华佗,扁鹊,张仲景,葛洪,钱乙,宋慈,吴谦

医学在追踪时代最新思想的时候,往往有得有失。医学在汉代建立了五行体系,也带来了许多附会。当医学冷落五行体系,面向实践的时候,同时也否定了必要的理论思维,导致了鬼神迷信观念的侵入。金元时代的医家,都有自己的片面性。然而,医学就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前进了。 历史上,一个不断发展的民族,一个不断发展的事业,保守,都不是它们的主要传统。中华民族能够发展到今天,保守,也不是它传统的主要方面,否则它就无所谓发展。孔子、董仲舒、朱熹等人,虽然他们都创造了令后人非常痛苦的,也是保守的思想体系,但他们本人却并不保守,因为他们所创立的,在当时,都是一种新学说。保守与否,是后人的事情。就是在近代,虽然有慈禧、袁世凯,但也有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最后,是 和 。假若保守真是中国的主要传统,那至少不会有这一系列人物和事件,不会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就是易学,也是一条不断发展的河。历史上的易学家,都说自已的注解最合《易经》本义,实际上,他们几乎谁也不合《易经》本义。从理解《易经》的角度看,这些易注多没有价值,它不过是随意解释。从思想发展上说,越是不忠实的倒越有价值,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新思想。 字串4 许多人谈论医易关系,自认为谈的是二千多年前或三千年前的那个《周易》,实际上,他们谈的不过是汉易、宋易等等。比如什么先天、后天之学,河图、洛书、阴阳鱼图等等。它们都不是《周易》中就有的东西,而是后来才出现的东西。在本书的适当地方,我们还要涉及这些问题。 任何思想,都受着时代的局限,都必须发展。牛顿力学曾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东西,并为科学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使科学成为正确的同义语。直到今天,当人们说什么不科学的时候,也就是说那个东西不正确。但是,二百多年以后,它就成了相对论的一个部分。特殊情况,不再是到处适用的绝对真理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列宁发展过它, 发展过它,许许多多的人都发展过它,并且还在继续发展它。当我们谈论中医和《周易》关系的时候,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中医是应该主要从现代医学中吸取营养,还是主要从哲学中吸取营养?假如要从哲学中吸取营养,是应该从两千年前的《周易》中吸取营养,还是应该从现代哲学中吸取营养?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周易》?是继续让易学之河流淌,象古人那样,不断用新的思想去发挥《周易》,还是把它作为一件文化遗产去加以研究,而不是崇拜? 字串7 答案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周易》对于古人,是经,是指导他们行动的理论基础,所以他们不得不世世代代地重新解释《周易》,以适应自己时代的需要。现在,《周易》已经成了历史,和长城、故宫一样,成了历史。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它,赞颂它,但是已不必崇拜它,也不须重新解释它。有些人说《周易》如何如何宝贵,似乎里面藏有无穷无尽的宝藏,然而他们从中挖出的,不过是现代那些最普通的哲学教材中都能找到的那一点点常识,每人能挖出多少,也往往与各人的哲学修养大体持乎。 中医要前进,要继续发展,第一要从医疗实践中吸取营养,第二要从现代医学中吸取营养,第三要从现代哲学中吸取营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周易》再好,也是黄昏之光。“夕照明”之说,只能用于自我激励。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思想体系,从中国古代的《周易》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都有两种因素组成:一是它的结论,二是它的精神,即它得出结论的途径和方法。就象一个人有肉体和灵魂一样。随着时代的前进,它的某些结论会过时、死亡,甚至会全部过时、死亡,它的精神却要长久地存在下去,绐后人以启发和激励。 中国古代能够留传下来的那些学说,往往都是当时的新思想。我们研究古代思想史,主要也是注意这些新思想。真正“述而不作”,只会重复前人结论的那些东西,往往为我们所不屑顾。在古人来说,为了当时的现实需要,他们不得不较多地援引前人的结论,把前人用创新精神所得的东西教条化、僵化,成为束缚人的桎梏。更甚者则只会寻章摘句,以为那就是圣贤说的绝对真理。有识之士,瞧不起这种人,也瞧不起这种态度。从孔夫子时代起,就把这种人叫作“小人儒”,后来又称他们为“俗儒”,“陋儒”,说他们从事的是雕虫小技,甚至说他们的行为是“俗儒破道”,即破坏了大道理,不断流淌的易学之河,是一条日新之河。弃旧图新,是易学之河的灵魂和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灵魂和精神。如果不是要故意糟蹋自己的传统,就应该承认中华民族传统的这个核心和灵魂,否则中华民族只要一个孔夫子就够了,甚至孔夫子也不会有,更不会有今天。如果真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点什么,那么首先是这种日新的精神,面向世界,面向进步,从人类最新的文化成就中吸取营养,来发展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民族的新文化。 字串1 近代以来,当帝国主义的炮舰叩开中国大门以后,西方文化也跟着涌了进来。“长袖善舞,良富善贾,”西方人强大,西方文化也一定全是好的,中国文化也一定全是不好的,包括中医在内。在一段时间里,中医甚至被看作巫术迷信。然而中医以其独具的疗效始终没有被消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提倡中西医结合,中医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当中医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的时候,它有时不得不借重这个,借重那个,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现在,中医完全用不着借助别个以自重,更用不着借助《周易》。 所说的医易相关云云,主要是说中医从《周易》取来了阴阳学说。即使这是真的,那么,在二三千年前,中医取来了阴阳啊,五行啊,当时是种先进的思想,在二三千年以后,难道中医还必须眷恋着这个往事,继续讲阴阳五行,并且永远地讲下去吗? 现在的情况,不是中医需要借助《周易》以自重,而是《周易》需要借助中医以自重,所以才讲什么医易同源。中医则完全不必讲这些。它完全应该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挺直腰身,独立地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医现代化,是每一个中医界的人士、每个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甚至每一个中国人都关心的事。然而,中医如何现代化?即所谓中西医如何结合的问题,并没有完满解决。所以,有些人甚至产生了疑问,中医能不能现代化?需要不需要现代化?在这里,谁也难以开出手到病除的药方,只能根据历史和理论做一些大致的展望。 字串1 中医和现代医学,面对着同一个对象,抱有同一个目的:为人治病。二者不仅有许多共同的认识(如人体脏器的性质和功能),也有许多共同的作法(如服药),这就是它们联合的基础。在医疗实践中,二者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中医自然无法并吞现代医学,现代医学也无法完全代替中医,这就使二者有结合的必要。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为中西医结合曾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大致可分四个层次,第一是国家不仅办现代医医院,也办中医院,第二是现代医医院内设中医科,而中医院内也允许现代医存在,第三是提倡医生们中西兼通,第四是提倡二者在理论上结合。治疗中,一个不奏效时用另一种。一些药物也开始结合:在西药中掺中药,中药中掺西药。这些工作,有些实现了,有些还在摸索中前进。 中西医结合中,最难的还是理论上的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无法完全替代阴阳五行说,中医界则担心,假若抛弃了阴阳五行,还有什么中医?这里的问题在于把二者都看作是完满自圆的理论体系,好象两个玻璃球,只能并排放着,并肩朝前滚,各走各的道。 实际上,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虽然都有一些基本理论,但都不象数学那样具有逻辑严密的、自圆的理论体系,它们都有一些裂缝和缺口,甚而象联邦制一样,在主要理论之旁,还有一些和主要理论并存的、少有逻辑关系的理论存在着。因而都可能容纳其他理论2010-12-25
黄帝内经,最早的医书 本草纲目,伤寒论,针灸甲乙经,频湖脉学,2011-01-02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4-11-15 22:26: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孙思邈,李时珍,华佗,扁鹊,张仲景,葛洪,钱乙,宋慈,吴谦 一、针灸之祖——黄帝,姓:姬,公孙 .氏:有熊、轩辕.氏:有熊、轩辕.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

  •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温病条辩,神龙本草经,脉经等,都是学习中医必读书籍

  •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系后人托名黄帝所作,原书18卷,共162篇。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