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提问者已经知道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只是不了解如何去归类。
其实归类的思路与阴阳和五行的思路是一致的。
根据颜色和气味(以及形状)把药物分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的,但这种法象药理学的思维并不严谨。
药性中的甘、辛并不是指甜味和辣味,当然有很多味道和药性的确是相近的。举例:药性中的苦对应心,心属火而火能炎上,所以对应的苦味是有向下的功能,一般说苦降。
最后说一下水和火,寒和热是否可以共用的问题:
各花入各眼,人体的构造和组成是复杂的,你可以外感风寒,明明是寒,但是却会发热发烧表现为热。所以五行或五味给了你用药的方向性,比如说外来之寒,温必兼散,那么你用药会用到温或热性的,并且需要辛散味的。
中药用法中有一个“去性取用”,意思是我需要这味药的功效,但可能它是寒性却不是我所需要的,那么可以佐一到两味温热性的药,把这味药的寒性给中和掉,而功效却仍在。当然这是方剂学把药组成方的问题。所以水和火,寒和热在许多特定条件下,是可以共用甚至会有奇效的。2020-04-17
其实归类的思路与阴阳和五行的思路是一致的。
根据颜色和气味(以及形状)把药物分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的,但这种法象药理学的思维并不严谨。
药性中的甘、辛并不是指甜味和辣味,当然有很多味道和药性的确是相近的。举例:药性中的苦对应心,心属火而火能炎上,所以对应的苦味是有向下的功能,一般说苦降。
最后说一下水和火,寒和热是否可以共用的问题:
各花入各眼,人体的构造和组成是复杂的,你可以外感风寒,明明是寒,但是却会发热发烧表现为热。所以五行或五味给了你用药的方向性,比如说外来之寒,温必兼散,那么你用药会用到温或热性的,并且需要辛散味的。
中药用法中有一个“去性取用”,意思是我需要这味药的功效,但可能它是寒性却不是我所需要的,那么可以佐一到两味温热性的药,把这味药的寒性给中和掉,而功效却仍在。当然这是方剂学把药组成方的问题。所以水和火,寒和热在许多特定条件下,是可以共用甚至会有奇效的。2020-04-17
中药尽管有植物、动物、矿物等不同来源,且功效千差万别,但古人用归属法将中药的药性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四气五味。
四气,也叫四性,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另外还有平性,一般不单独列出。四气中的寒、凉和温、热仅是程度差异,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这样就将中药分为阴、阳两大类。五味,是指中药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每种味道的中药都有不同的作用。
具体而言,一味中药兼备性和味两个属性,所以,性味并称。一味中药具有一种属性:或寒,或热,或温或凉,但可以兼有两种以上的味。如,当归为辛、甘,性属温,羌活为辛、苦,性属温等。需要说明的是,中药的五味不全是用嘴尝出来的,而是古人用归类法归纳出来的。2019-06-07
四气,也叫四性,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另外还有平性,一般不单独列出。四气中的寒、凉和温、热仅是程度差异,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这样就将中药分为阴、阳两大类。五味,是指中药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每种味道的中药都有不同的作用。
具体而言,一味中药兼备性和味两个属性,所以,性味并称。一味中药具有一种属性:或寒,或热,或温或凉,但可以兼有两种以上的味。如,当归为辛、甘,性属温,羌活为辛、苦,性属温等。需要说明的是,中药的五味不全是用嘴尝出来的,而是古人用归类法归纳出来的。2019-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