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药性主要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归类方法?

其实提问者已经知道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只是不了解如何去归类。
其实归类的思路与阴阳和五行的思路是一致的。
根据颜色和气味(以及形状)把药物分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的,但这种法象药理学的思维并不严谨。
药性中的甘、辛并不是指甜味和辣味,当然有很多味道和药性的确是相近的。举例:药性中的苦对应心,心属火而火能炎上,所以对应的苦味是有向下的功能,一般说苦降。
最后说一下水和火,寒和热是否可以共用的问题:
各花入各眼,人体的构造和组成是复杂的,你可以外感风寒,明明是寒,但是却会发热发烧表现为热。所以五行或五味给了你用药的方向性,比如说外来之寒,温必兼散,那么你用药会用到温或热性的,并且需要辛散味的。
中药用法中有一个“去性取用”,意思是我需要这味药的功效,但可能它是寒性却不是我所需要的,那么可以佐一到两味温热性的药,把这味药的寒性给中和掉,而功效却仍在。当然这是方剂学把药组成方的问题。所以水和火,寒和热在许多特定条件下,是可以共用甚至会有奇效的。2020-04-17
中药尽管有植物、动物、矿物等不同来源,且功效千差万别,但古人用归属法将中药的药性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四气五味。
四气,也叫四性,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另外还有平性,一般不单独列出。四气中的寒、凉和温、热仅是程度差异,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这样就将中药分为阴、阳两大类。五味,是指中药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每种味道的中药都有不同的作用。
具体而言,一味中药兼备性和味两个属性,所以,性味并称。一味中药具有一种属性:或寒,或热,或温或凉,但可以兼有两种以上的味。如,当归为辛、甘,性属温,羌活为辛、苦,性属温等。需要说明的是,中药的五味不全是用嘴尝出来的,而是古人用归类法归纳出来的。2019-06-07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4-04 04:17:1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药的性质,即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能和特性的高度概括。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以及毒性等几个方面。四气具体指的是药物的温、热、寒、凉四种特性,而五味则是指药物的辛、甘、酸、咸、苦五种味道。升降沉浮则描述了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同作用趋向,分别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

  • 中药的药性又称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药物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

  • 中药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辛、苦、甘、酸、咸五味属性和温热、寒凉的特性,还包括如香、腥、臭等其他特性。这些药性是中药发挥疗效的基础。中药的药性分为阳性和阴性,且一种中药可能同时具有多种药性。因此,了解中药的药性对于中药的正确使用至关重要。中药药性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在中药的...

  • 中药有四气五味之分,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 《神农本草经》中,根据药性、功效、毒性等特性,将365种药物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到了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无实等七类,确立了按自然属性的分类方法。中药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类: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药性分类法依据...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