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是什么?

脑性瘫痪是指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有的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视觉听觉语音障碍。
脑瘫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站立迟、行迟,为中医“五迟”范围。有的表现为头项软而无力,不能支持,东倒西歪;手无力不能握举;下肢痿弱,不能行走;唇薄无力,不能咬嚼,皮肤宽缓松弛,肌肉不长,中医把这些表现统称为“五软”。有的表现为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中医统称为“五硬”。有的表现为两上肢内收,肘关节、手腕部及指间关节屈曲;两下肢伸直,扶立时足跟不着地,大腿内收肌紧张,下肢呈剪刀样姿势;或颈肌紧张;悬空托背时,小儿呈过度伸展的弓形姿势;或当两手从伸直呈旋前的位置迅速做旋后动作时,可出现受累侧的肘部屈曲;下肢受累者在跑步时足尖着地,患肢鞋底的磨损程度不及健侧;或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肌肉震颤或强直,中医把这些表现统统称为“内风”、“风气内动”,其中颈肌紧张,肌肉紧张或强直又属于中医“五硬”的范围。
脑瘫常见的并发症也较多,中医对这些并发症也有相应的称呼。把抽搐,神志昏迷者叫“抽风”或称“惊风”;将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眼直视,四肢抽搐,或作猪羊叫,发过即醒,醒后如常人者叫“痫证”。中医学没有脑瘫这个术语,其散见在古代医籍,属于“痿证”、“五迟”、“五软”等范畴。如《医林改错论小儿半身不遂》云:“小儿自周岁至童年皆有”。
有关脑瘫的中医康复近年研究较多,但同时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首先是康复评定统一规范,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研究取得比较客观和可重复性的成果,以利于中医在脑瘫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挖掘。再者,脑瘫的中医康复是一个综合性康复,因此无论中药针灸,还是推拿,指导治疗时,应优选最佳方案,但这需要继续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大量的工作。
一、病因病机
(一)脑的生理功能
1.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对此早有认识,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但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小儿脑瘫是因大脑、小脑、锥体束的损伤所致。
2.脑为元神之府,主神明。《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对脑主神明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脑有主思维、主记忆、主意念、主运动、主调节等作用。
3.脑主运动。脑与运动有密切关系,肢体有力或懈怠皆由髓海充足与否来决定。如《灵枢海论》所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临床上常看到一些大脑发育不良的儿童,中医多称为五迟,不少人长至二三岁尚不能行走,这就是由于脑髓不充所致。
4.髓的生理功能,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养脑,二是充骨,三是化血。
(二)病因分析
中医学虽无脑瘫之名,但相当于本病的有关记载却不少。《诸病源候论》曰:此候“由在胎之时,其为卒有惊怖,内动于儿脏”,指出了妊娠期间,母体病变可影响胎儿的发育。《医林改错》论小儿半身不遂云:此症在“小儿自周岁至童年皆有”,又说:“突然患此症者少,多由伤寒、瘟疫、痘疹、吐泻等症”引起,出现“手足痉挛,周身如泥塑,皆是气不达于四肢”,可见,正气不足为其主要病机特征。综观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探究,有的从心肝肾亏虚立论,有的从心脾两虚分述,有的认为是胎禀不足,有的认为是调养失宜,还有的认为瘀阻脑络或痰湿内蒙,但总的病因不外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病位在脑、肾、脾、肝,尤与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关系密切。
(三)中医病机
脑瘫发生的病因多端,诸如先天不足、外感六淫、痰饮、瘀血、外伤等,这些因素皆可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瘫痪症状。虽临床表现不一,但其病机基本可概括为筋脉肌肉失养、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常等几个方面。
1.筋脉肌肉失养正气衰弱、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腠理疏松、贼邪因虚而入,使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养。痰浊阻滞、素体脾虚,或形盛气衰,痰湿或痰热内生,流窜经络,痹阻气血,筋脉肌肉失却濡养。瘀血停滞、热壅者,如《金匮要略》曰:“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圣济总录伤折门》曰:“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宜散,瘀积不散。”气虚不能推动而血液停滞等也可致瘀血停积于内,阻滞脉络而筋脉失养。湿热浸淫经脉,使营卫运行受阻,郁遏生热,久则气血运行不利,筋脉肌肉失养。湿热内生,脾不布精,气血失濡,筋脉失养。肝肾不足、先天禀赋差,肾精不足,无以养骨充髓。水亏又致肝木失养,筋脉痿弱不用。
也有阳气不足不能温养筋脉者。气血亏虚、素体脾虚,气血化源不足,营养缺乏,致经脉不充,筋肉失养。感受温热疫毒,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灼津耗气,津液不足,筋脉失濡则痿弱不用。
2.阴阳失调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偏盛、偏衰等。
阳偏盛:多由感受温热疫毒阳邪或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或因气滞或饮食停滞、血瘀等郁而化热所致。
阴偏盛:多由感受寒邪、寒湿,或痰饮、痰湿内停,或过食生冷而致阴邪偏盛者。阴偏盛者之病机主要为热壅气血不畅、阳虚不濡、生风犯脑等。
阴偏衰:阴偏衰多因热盛伤阴,或因久病耗阴所致。阴虚致瘫的主要病机为精血阴液不足,脉络筋骨失养;或 不足,髓海空虚,神明不用,运动失司;或阴虚阳亢,虚风内动等。
肾藏精,主骨生髓。若肾中精气不足,可致髓少而使骨、筋、脑失养。精血同源互济,故肝肾精血亏虚常相互影响,以致机体失养而发生麻痹不用。阴虚不仅可导致机体失养而麻痹不仁,而且可使阳气相对偏亢,虚热内生,影响脏腑气血经络,甚至风阳内动,上扰清窍。此外,阴虚风动致病多挟痰火为患,临证也须慎辨。
阳偏虚:阳偏虚则生内寒,阳气不足,无以温养四末,气血阻滞经脉致肢体僵硬不用。
3.痰瘀交阻痰瘀交阻,为脑瘫痪又一重要的病理因素。瘀血的形成多因产妇临产难产,婴儿气血瘀滞,阻滞脑络。痰浊的形成多因出生后外感湿热疫毒,邪热酷烈,煎熬津液,炼液为痰,即“痰乃热熏津液所化”。邪热虽解,而痰浊内伏于脑络,留着不去。瘀血不化,留着不去,阻滞经络,津液敷布不畅,聚而成痰,或痰浊留滞,壅阻脑络,则血行不畅,滞而成瘀,是故瘀血与痰浊在病变过程中常相互兼夹,互相为患。若阻于脊髓,轻则动作迟缓,麻木不仁,重则肢体不遂,运动障碍。若邪留伏脑络,滞涩不散,使脑瘫的病势表现为病情缠绵,不能速效,病程长。若蒙蔽脑窍,神机失运,神智蒙昧,出现神志呆滞,智力低下,言语颠倒,口多涎沫,形体虚浮,纳呆苔腻,脉滑等痰瘀交阻的指征。
总之,脑瘫病机主要责之于筋脉肌肉失养、阴阳失调、痰瘀交阻等。这些病机相互影响,或相互转化。因此,诊治脑瘫应从整体、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津液盈亏、卫气营血、饮食劳逸、痰饮、瘀血、外伤、先天因素等考虑。
二、辨证用药
(一)中医治疗原则
1.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讲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素问》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补其偏衰,损其有余。
2.扶正祛邪《素问》说:“邪气盛则实,精气亏则虚。”其治疗方法,则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所以,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扶正即是补法,用于虚证;祛邪是泻法,用于实证。
3.治标与治本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治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别。标本治法的一般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
4.针药并施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作用。脑瘫患儿躯体瘫痪发生的关键是经络是否通畅,筋肉是否得濡。病变的轻重也多以在经在络为轻,在脏腑为深。经络病理与本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应用药物、针灸等多法综合治疗,更有利提高疗效。针刺的目的在于调气。《灵枢刺节真邪》云:“用针之类,在于调气”。“调气”是指调理气血,重点调气而已,其作用在于调局部的气血到整体的气血,以达到阴平阳秘。而“气”的活动是以神为主导的,针刺通过调气可以达到调神,充分发挥神志的作用,则可以更好地调气。调气调神之法是针刺的原则。其他如气功、推拿、理疗、康复训练、头针、耳针等法综合运用,可提高治疗效果。但不管何法,总须遵循补虚泻实的原则,辨证施治。
(二)临床分型
临床上常从不同的方面对脑瘫进行分型。
1.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1)痉挛型:最常见,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2)手足徐动型:较常见,病变主要在脑的基底核部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不稳定,常在过低或过高之间波动,出现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常伴有构音障碍。
(3)共济失调型:较少见,病变主要在小脑,平衡功能差,随意运动的协调性差,伴有意向性震颤和眼球震颤,在运动中表现为张力低下。
(4)混合型: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者,锥体束和锥体外系或小脑均受损,也为临床常见类型。
(5)其他型:较少见,例如:①弛缓型:肌张力低下为主。②强刚型:表现为运动阻力增高,铅管样强直。③震颤型:肌肉出现静止震颤为主。
2.根据肢体障碍的情况分型
(1)单肢瘫:单个肢体受累。较少见。
(2)偏瘫: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有时上肢损害较明显。
(3)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4)四肢瘫:四肢及躯干受累,上下肢严重程度类似。
(5)截瘫:双下肢受累明显,躯干及上肢正常。
3.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以生活是否能自理为标准。根据患儿年龄所应有的活动能力,将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3度:
(1)轻度:生活完全自理。
(2)中度:生活部分自理。
(3)重度: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4.功能障碍的评定包括:①体格发育障碍的评定;②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④言语功能障碍的评定;⑤智力障碍的评定;⑥综合评定。
脑瘫患儿的综合评定可采用小儿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该量表综合评定运动、认知、言语和社会功能。
(三)脑瘫的中药疗法
脑瘫的主要症状及分型可参照西医分型及诊断标准,在不同的分型中常见以下几种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而施治。
1.肾精不足[辨证要点]多为重症脑瘫患儿,四肢瘫痪,瘦弱不用,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囟门未闭,语音不清,抬头或坐立困难,苔白,脉微细。
[治法]填精益髓,补肾健脑。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8g,怀山药6g,山茱萸5g,枸杞子6g,炙甘草3g,茯苓6g。
也可加用鹿角胶、龟甲胶、紫河车粉、当归、炒杜仲、菟丝子。“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若脑髓不足者,可加大麦冬、玄参、冬虫夏草等以养阴津而补脑髓;若肾精不足而累及肾阳亏损者,可加仙茅、仙灵脾、巴戟肉、肉苁蓉等。
2.肝肾阴虚
[辨证要点]中度脑瘫患儿,多为手足徐动型,下肢瘫痪,颈项牵强,手足徐动,足履不正,眼面牵掣,语言不利,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熄风潜阳。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白芍18g,阿胶9g,龟甲12g,生地18g,麻子仁6g,五味子6g,生牡蛎12g,大麦冬18g,炙甘草12g,鸡子黄2枚,鳖甲12g。
若见面红气粗者,加生石决明、钩藤、白蒺藜、生龙骨等以平肝降火;若抽搐、痉厥甚者;加羚羊角、全蝎、僵蚕等凉肝熄风。
3.脾气亏虚
[辨证要点]为重度脑瘫患儿,属中医五软,精神倦怠,四肢瘫痪,少气懒言,哭声低微,或涎出不禁,舌常伸出,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10g,白术10g,黄芪15g,甘草5g,柴胡3g,升麻3g,当归10g,陈皮6g。
若食少便溏,加神曲、山楂、麦芽(均炒)、鸡内金;吐清涎者,加白落、砂仁、山药、半夏、茯苓。
4.气血亏虚
[辨证要点]运动欠佳,伴智力不全,神情呆钝,不哭不闹,发音迟缓,面色欠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健脑通窍。
[方药]菖蒲丸加减:人参、石菖蒲、麦冬、远志、川芎、当归各6g,乳没、朱砂各3g,炼蜜为丸。也可加用酸枣仁6g、丹参15g、茯苓10g、五味子10g。
5.阴津亏耗[辨证要点]四肢瘫痪,肌肉萎缩,口唇干裂,伴有低热,盗汗,舌质绛,苔光剥或如镜面,脉细。
[治法]滋阴生津。
[方药]增液汤加减:生地24g,玄参30g,麦冬24g。
如阴虚兼内热加用丹皮、玉竹、天花粉。若低热不退者,可加银柴胡、地骨皮、龟甲以退虚热;若阴津虚而动风者,可加炙甘草、白芍、生牡蛎、生鳖甲以敛阴熄风;若见津耗液脱者,加生龙骨、生牡蛎以益气防脱。
6.瘀阻脑络[辨证要点]下肢瘫痪,智力减退,头发稀落,颜面头颅青筋暴露,四肢厥冷,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醒脑。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舟参15g,干姜10g,生黄芪15g,白芷6g。
若兼见喉间有痰者,可加全瓜蒌、白芥子、制南星、制半夏以降痰气;四肢清冷不温者,可加桂枝、桑枝、制川乌以温经通络;若关节畸形,四肢痉挛者,可加全蝎、地龙、乌梢蛇、穿山甲等以熄风通络。
7.痰湿内蒙
[辨证要点]四肢瘫痪,喉间痰鸣,时作癫痫或抽搐,伴有泛恶,纳呆,舌苔腻,脉滑。
[治法]健脾化痰,熄风醒脑。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9g,炒白术9g,明天麻6g,白茯苓6g,橘红6g,甘草2g。
若痰湿盛者加胆星、炒枳实、姜竹茹、橘络、僵蚕、菖蒲;若痰火郁结,心烦不宁者,可加黄连、郁金、川贝母、炙远志、朱砂以开郁安神;癫痛者,可加生铁落、青礞石、生龙牡、全蝎以重镇豁痰熄风;若脾胃气虚者,可加人参、薏苡仁、砂仁、蔻仁以健脾化湿,醒悦脾胃。
三、针刺治疗
针灸是刺激人体上的一定部位,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使机体康复的一种医疗方法。针灸疗法历史悠久,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疗效确切,简便安全,副作用少,在康复医学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针灸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体针和头针的穴位选择应该在分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及程度选用不同的穴位组。
关于脑瘫的分类方法,目前尚不统一。
(一)脑瘫头针疗法
:多数患儿采取坐位,个别患儿采取平卧或侧卧位。
操作方法:明确诊断后,按照临床体征选好刺激区,常规头皮消毒后,头皮斜刺,捻转进针,针刺在头皮下或肌层均可。达到该区的深度后,要达到固定针体的目的,一般要医生的食指第一、二节呈半屈曲状,用食指桡侧面与拇指掌侧面捏住针柄,然后食指掌指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30次以上,每次针体前后旋转各两转左右,一般持续捻转30s至1min,使患儿相应的肢体或内脏有一定反应或针感,达到上述要求后,再持续捻转1min,留针15~20min,然后再用同样方法捻针一次,再留针1次,即可起针。起针后应用棉球稍用力压针眼,以防出血。
疗程:瘫痪患儿恢复慢,一般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休息2~3周开始第2个疗程。
以焦氏头针为主,手足徐动型可加平衡区,痉挛型可加足运感区,迟缓型以运动区为主,智力低下者加百会及四神聪。
1.针感的性质患儿大多不配合治疗,当针刺进头皮时,部分患儿会哭闹,故主要靠医生针下的感觉,即沉重感。如患儿无智力低下、无语言障碍,可让患儿与医生配合,当穴位处及相应肢体有针感时,可告知医生,有时就只靠医生来观察。
无反应:有的患儿虽无针感,但也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因为不可能每位患儿都能把针感典型地表现出来。
2.针感的范围针感出现的时间,一般在行针后几秒钟到1min出现针感者为多,少数患儿在行针3min左右才出现,个别患儿在起针后1~2h才出现针感。
(二)脑瘫体针疗法
体针的穴位选择应该在分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及程度选用不同的穴位组。
早期诊断的意义主要在于能使患儿肢体运动障碍得到尽早矫治。早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小儿是生长发育中的机体,脑组织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运动发育由上而下,先抬头挺胸,而后可两手取物、坐、站、走。动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体针选穴
[主穴]百会、大椎、肾俞、涌泉、心俞、肝俞、脾俞、胃俞、合谷、足三里。
[配穴](1)头面颈项部:百会、睛明、太阳、风池、地仓、颊车。斜视加攒竹,流涎加承浆,颈项难抬加大椎。
(2)上肢部:天宗、曲池、内关、外关。肩内旋加肩贞,肘屈不伸加手三里,腕下垂加后溪,拇指内收、握拳不放加八风。
(3)下肢部:足三里、解溪、环跳、委中。足下垂加昆仑、太溪。
(4)腰背部:肾俞、气海俞。
辨证加减:若肾精不足者,可加太溪、关元;若肝肾阴虚者,可加曲泉、阴陵泉、太冲;若阴津亏耗者,可加内关、三阴交;若瘀阻脑络者,可加风府、风池、血海;若湿痰内蒙者,可加劳宫、丰隆;若神情呆滞者,可加印堂、神门;若语言不清者,可加金津、玉液、廉泉。
2.体针治疗的方法30号毫针,以患肢为针刺部位,一般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5~6个。即使偏瘫也要求健患侧同时针刺,隔日1次,留针15min,采用平补平泻手法。15次为1个疗程,停1周后,可继续下个疗程。
(三)脑瘫电针疗法
电针选穴同体针疗法,但电针治疗一般选用其中的主穴,且须取用两个穴位。然后选取所患神经、肌肉局部穴位进行治疗。某些情况下,对于痉挛型患儿,应注意尽量不在痉挛肌肉上采用电针,以免使痉挛加重,在治疗中必须认真辨证。痉挛型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痉挛,在临床实践中选用拮抗肌取穴,治疗效果比较好。
(四)脑瘫叩刺康复法
除按部位叩刺和循经叩刺时重点叩刺穴位外,还必须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及其辨证施治原则,结合穴性、穴位主治功能,采取辨证取穴的方法,进行穴位叩刺。其配穴原则与处方用穴,均与体针治疗相同。
(五)脑瘫阳性反应物及敏感点叩刺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属于取阿是穴的一种,但它侧重在脊柱两侧背部寻找阳性反应物及敏感点。常见的有条索状物、结节物、泡状软性物等异常物存在,并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用同样的力量按压,有的异物压痛明显,有的仅觉轻度痛感,往往这些阳性反应物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叩刺治疗,随着病情好转,其压痛反应也逐渐消失。关于阳性反应物及敏感点的叩刺法,要求在治疗时用左手拇指,按准异物或压痛点,用梅花针重点叩刺在异物或压痛点上,当叩刺时,按压的左手迅速离开皮肤,双手配合治疗。
(六)脑瘫水针康复疗法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治疗脑瘫的重要疗法之一,它是创造性地运用针刺和药物结合的一种治法,是医生根据病情,将药物注入不同穴位、压痛点及反应点,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从而调整和改善机体功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气血流通,使已经发生功能障碍的生理活动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方法。水针疗法来源于针刺疗法,是针刺疗法和西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疗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临床。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穴位注射疗法应用于脑瘫患儿是行之有效的,是脑瘫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在脑瘫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法节省药物,操作简单,弥补了外用药不易渗透穴位之不足,还延长了刺激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此外,施治安全可靠,患儿易于接受,又不受年龄及设施条件简陋的限制。
1.水针疗法的治疗原理水针疗法是将中医学的整体观与西医学的局部疗法相结合,通过针刺、物理、化学、药理以及穴位开阖与传导等作用,来对人体产生强烈刺激而恢复机体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水针的定穴原则临床取穴时更为重要的是辨证取穴或循经取穴。
(1)局部取穴:局部取穴是在躯体病症的局部和邻近部,或患病内脏的体表相应区内选取穴位的方法,它既包括经穴、奇穴,也包括以症取穴的阿是穴。
(2)远隔取穴:是在经络和脏腑发生病变时,按其所属经脉循行路线远离病区取穴的一种方法,一般以取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主。脑损害者取下肢足三里以及风市、环跳,亦可病在下而取相应经的上部穴位如大椎。
(3)经验取穴:某些穴位对某些症状有特殊疗效,是历代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按照这些经验取穴治疗也叫对症取穴。大椎、曲池、合谷是治疗脑瘫的重要穴位。
(4)辨证取穴:这是根据脑瘫患儿的证型确立的取穴方法。首先确定属于何型,然后据证取穴进行治疗。
(5)循经取穴:其内容包括本经取穴、异经取穴、多经取穴等。主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按照有病本经求的循经取穴原则而取穴。如脑瘫患儿颈不能竖为主要症状就可以大椎为穴,配有风池、合谷等穴。注射深度和方向,除按注射部位深浅以及在不损伤器官、血管的前提下,应以病情需要为准。对肌肉弛张型患儿,也不可刺得太浅,否则达不到治疗目的,当针尖达到一定深度以后,将注射针边转边换角度,以将药液向多方推入,可增快药液吸收,避免药物堆积而使组织肿胀。深刺与浅刺对治疗效果都起决定作用,在临床应用时要灵活掌握,阴则深刺,阳则浅刺,同时熟悉解剖位置。
四、其他疗法
(一)推拿疗法原理
推拿属中医外治法范畴,是医生视病情施用手法治疗的一门中医学科。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效果。
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外力,作用在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这是医生根据患儿具体病情,运用各种手法技巧,给机体良性物理刺激,作用在体表至病所,从而起到纠正解剖位置的作用。这种手法和技巧也可以根据经络学说,以改善经络的功能和调整卫气营血,并调整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其基本原理如下:
1.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凡关节错位,因脑瘫姿势异常或痉挛致关节组织解剖位置异常,均可通过外力直接作用加以纠正,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使错位得以复位。
2.改变有关的系统内能某一系统内能的失调,可导致该系统出现病变,而某一系统的病变也必然引起该系统内能的异常。通过对失调的系统内能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恢复正常,就能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如肌肉痉挛者,通过手法使有关肌肉系统内能得到调整,则肌肉痉挛就得到解除;气滞血瘀者,通过手法使气血系统内能增大,加速气血循行,从而起行气活血的作用,解除因气滞血瘀引起的各种病证。
3.信息调整通过近代生理学的研究,人们认识到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中医推拿治疗的依据之一。这是建立在人体生物电、生物力学、生物内能,以及组织器官的生理、生化、解剖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治疗途径。中医推拿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2019-08-05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治疗
1.综合康复医疗
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但疗效一般。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如下:①手术;②矫形器;③水、电、光、声疗法;④语言、交流的治疗;⑤运动功能的治疗;⑥ADL训练。
2.药物疗法
口服或注射有关药物。
3.中医疗法
包括针刺疗法(肌张力高的脑瘫慎用)、按摩疗法、中药疗法。
4.小儿脑瘫运动疗法
儿童脑瘫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以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为基础,使用器具或者治疗者徒手手技或利用儿童自身的力量,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使全身和局部功能达到恢复和治疗的方法。
(1)儿童脑瘫运动疗法的共同目标 ①尽量使用正常方式运动。②使用双侧身体。③在卧、坐、跪和站立时保持伸直位。④日常生活相关的动作和活动。⑤预防畸形。
(2)各型儿童脑瘫的训练目标 ①痉挛型 放松僵硬的肌肉,避免痉挛 的运动,预防畸形。②手足徐动型 用手抓握动作训练以稳定不自主的动作,如果异常 变化不定,按痉挛型的目标做。③共济失调型 改善跪位、站立位和行走时的平衡能力,稳定地站立和行走,控制不稳定的抖动,尤其是双手。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建议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就诊。2020-01-03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4-09-20 01:34: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