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头晕的经历,如果不严重,也许自己休息一会就能缓解。但有一种“晕”,可能会让人出现视物发黑或眼前昏花,并且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旋转,站立不稳,严重时甚至还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如果属于后者,那么要当心了!这属于医学上所讲的“眩晕”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0%,其中以妇女和老年人最为多见,65岁以上的老年人眩晕患病率高达30%。
由于头晕眼花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表现,所以不少出现眩晕的人会首先认为,这是因为身体虚弱,并且营养摄入不充足导致的,觉得只要补充营养就可以了,这也使得很多病人偏好各种保健品。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十分危险,眩晕的发生病因有很多,而非仅仅是“身体虚”,如果不及时找出眩晕的病因,并对症对因治疗,长期发展可诱发脑梗塞、脑血栓、半身不遂、中风等大问题。
(1)眩晕是折磨人身心的一种疾病,它会影响患者的心理 健康 。有调查发现,人长期患头晕疾病,性格可发生变化,往往性情变得暴躁。因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又因为久治不愈,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心理脆弱,丧失信心。调查也表明,在经常出现头晕眼花症状表现的人群中,多数人存在精神压力增大的现象。
(2)因中老年人为该病的高发群体,而这一类人群常常体质、抗病能力等相对较弱,如果头晕经常发作,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等症。
(3)眩晕患者发作期会出现旋转、呕吐,同时还会造成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造成耳蜗毛细胞死亡和前庭功能丧失,进而引起耳鸣、耳聋、共济失调等危害性。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起思维下降、头痛、痴呆、脑血栓、脑溢血、半身不遂、中风偏瘫,甚至猝死。
可见,眩晕对人们的危害不言而喻,该病不仅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它更是人体 健康 的“定时炸弹”。可是,门诊所见,也有不少病人出现眩晕症状后就诊治疗,但经常病情反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此前就诊的50岁的朱女士就属于这种情况,反复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症状已有半年多,主要表现为头晕,看东西觉得晃动不稳,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感,伴有口黏,偶尔咳出,时呕吐痰涎之物,平时服盐酸地芬尼多片可缓解,但病情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上个月出现病情加重。
来诊时症见头晕而懵沉不爽,偶尔伴有不定时的头痛发作,蹲下后站立时头晕明显,感觉周围的物品晃动不稳,食欲不佳,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质暗红,苔白腻。
结合其舌象及症状表现等病情分析,中医辨证为清阳不升、痰瘀阻络。
事实上,痰瘀阻络导致的眩晕在临床上很常见。
现代医学认为, 眩晕症虽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但其根本原因多由大脑供血、供氧不足所致。
而从祖国医学角度分析, 眩晕症病在表面,根在内部,痰瘀阻络往往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一根水管,如果有东西堵住了水管,就会导致水流不畅,需要水供应的地方反而得不到充足的水。
因此,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也称之为“清窍”,具有“喜清而恶浊,喜盈而恶亏,喜静而恶躁,喜通而恶瘀”的生理特性。眩晕的病机关键为清浊混乱。如果出现痰瘀阻络,脑络受阻,一方面会导致肝肾之精及气血难以上达,脑髓不得濡养,从而导致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诚如医家杨仁斋在《直指方》中所讲:“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另一方面,肝肾两脏亦需气血源源不断的供给,才能保持其精血的充足,痰瘀阻滞于内,气血不能归于肝肾,肝肾亏虚,就会导致人体之“精”不足,精虚则脑海空而头重。
简单理解,我们的大脑属于“清窍”,需要身体内“清新”的气血、精气等物质不断供应,这样才能保持“清醒”,以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这些物质的供应过程中,“痰瘀”堵塞了它们前往大脑的管道,就会导致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气血、精气等物质的供应,从而出现头晕、眼花、看东西模糊等症状表现。
临床所见, 痰瘀阻络的病人常表现为头晕、头脑昏沉,或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痛,四肢麻木,站立不稳,舌苔白腻,舌体胖而有齿痕等症。
对于这一类眩晕,如果不把痰瘀去除,即使服用大量滋补肝肾之品,也难化为气血精微补养肝肾,所谓“瘀浊不去,新血难生”,甚至用药不当还可能会加重痰瘀,使得眩晕病情加重。
通常来说,痰瘀阻络导致的眩晕,病机复杂多变,所以应谨慎辨证,审证求因,分清虚实。正如不少医家指出,痰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而瘀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
就痰的来源而言,痰浊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脾虚不能健运,导致湿浊内生,久而成痰;或者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灼液为痰。而瘀血的形成也有两种:一为气行不畅,血流不利,瘀滞不通;二为气虚无力,无以推动血液运行,血停为瘀。就好比我们骑车,如果我们没有用力踩脚踏,自行车就会停在路上,“堵塞”交通。
所以,经常出现眩晕症状时,应及时辨证调理,分清原因及主次。如果脾虚生痰,可考虑使用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温化痰浊;而肝火灼液为痰,则可选用二陈汤加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等。至于瘀血,如果是气滞血瘀,务必强调先疏肝理气,针对病因,再加活血通络之剂,不宜一味破血攻逐;若为气虚血瘀,则应该补气为要,以大剂量补气药为主,再以活血通络之品并进。
由此可见,痰瘀互结的眩晕病证,其病机有多种可能存在,在临床上只有仔细辨证,分清痰和瘀的病因病机与演变虚实,才能采取合理的方药化解痰瘀交阻之势,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眩晕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大多数人病程长,易反复,所以,在中医辨证调理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治未病,一方面是“既病防变”,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都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均可使疾病恶化甚至引发中风等急症,应及早调理以遏制病情,防止疾病传变,同时应保持情志调畅,心态平和。
另一方面则是“瘥后防复”,也即《黄帝内经》所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重视整体调理,治病求本,病愈之后的预防复发也至关重要。对于经常出现眩晕,且发病时间长的患者,不能因症状暂时好转,认为可以不必继续服药。患病时间长的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至少坚持服药3月,以防伏邪藏匿导致疾病复发。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2022-07-11
如果属于后者,那么要当心了!这属于医学上所讲的“眩晕”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0%,其中以妇女和老年人最为多见,65岁以上的老年人眩晕患病率高达30%。
由于头晕眼花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表现,所以不少出现眩晕的人会首先认为,这是因为身体虚弱,并且营养摄入不充足导致的,觉得只要补充营养就可以了,这也使得很多病人偏好各种保健品。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十分危险,眩晕的发生病因有很多,而非仅仅是“身体虚”,如果不及时找出眩晕的病因,并对症对因治疗,长期发展可诱发脑梗塞、脑血栓、半身不遂、中风等大问题。
(1)眩晕是折磨人身心的一种疾病,它会影响患者的心理 健康 。有调查发现,人长期患头晕疾病,性格可发生变化,往往性情变得暴躁。因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又因为久治不愈,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心理脆弱,丧失信心。调查也表明,在经常出现头晕眼花症状表现的人群中,多数人存在精神压力增大的现象。
(2)因中老年人为该病的高发群体,而这一类人群常常体质、抗病能力等相对较弱,如果头晕经常发作,可影响脑血管调节机能及大脑微循环,加重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塞等症。
(3)眩晕患者发作期会出现旋转、呕吐,同时还会造成迷路、前庭、耳蜗器官损害,造成耳蜗毛细胞死亡和前庭功能丧失,进而引起耳鸣、耳聋、共济失调等危害性。如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引起思维下降、头痛、痴呆、脑血栓、脑溢血、半身不遂、中风偏瘫,甚至猝死。
可见,眩晕对人们的危害不言而喻,该病不仅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它更是人体 健康 的“定时炸弹”。可是,门诊所见,也有不少病人出现眩晕症状后就诊治疗,但经常病情反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此前就诊的50岁的朱女士就属于这种情况,反复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症状已有半年多,主要表现为头晕,看东西觉得晃动不稳,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感,伴有口黏,偶尔咳出,时呕吐痰涎之物,平时服盐酸地芬尼多片可缓解,但病情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上个月出现病情加重。
来诊时症见头晕而懵沉不爽,偶尔伴有不定时的头痛发作,蹲下后站立时头晕明显,感觉周围的物品晃动不稳,食欲不佳,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质暗红,苔白腻。
结合其舌象及症状表现等病情分析,中医辨证为清阳不升、痰瘀阻络。
事实上,痰瘀阻络导致的眩晕在临床上很常见。
现代医学认为, 眩晕症虽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但其根本原因多由大脑供血、供氧不足所致。
而从祖国医学角度分析, 眩晕症病在表面,根在内部,痰瘀阻络往往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一根水管,如果有东西堵住了水管,就会导致水流不畅,需要水供应的地方反而得不到充足的水。
因此,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也称之为“清窍”,具有“喜清而恶浊,喜盈而恶亏,喜静而恶躁,喜通而恶瘀”的生理特性。眩晕的病机关键为清浊混乱。如果出现痰瘀阻络,脑络受阻,一方面会导致肝肾之精及气血难以上达,脑髓不得濡养,从而导致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诚如医家杨仁斋在《直指方》中所讲:“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另一方面,肝肾两脏亦需气血源源不断的供给,才能保持其精血的充足,痰瘀阻滞于内,气血不能归于肝肾,肝肾亏虚,就会导致人体之“精”不足,精虚则脑海空而头重。
简单理解,我们的大脑属于“清窍”,需要身体内“清新”的气血、精气等物质不断供应,这样才能保持“清醒”,以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这些物质的供应过程中,“痰瘀”堵塞了它们前往大脑的管道,就会导致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气血、精气等物质的供应,从而出现头晕、眼花、看东西模糊等症状表现。
临床所见, 痰瘀阻络的病人常表现为头晕、头脑昏沉,或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痛,四肢麻木,站立不稳,舌苔白腻,舌体胖而有齿痕等症。
对于这一类眩晕,如果不把痰瘀去除,即使服用大量滋补肝肾之品,也难化为气血精微补养肝肾,所谓“瘀浊不去,新血难生”,甚至用药不当还可能会加重痰瘀,使得眩晕病情加重。
通常来说,痰瘀阻络导致的眩晕,病机复杂多变,所以应谨慎辨证,审证求因,分清虚实。正如不少医家指出,痰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而瘀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
就痰的来源而言,痰浊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脾虚不能健运,导致湿浊内生,久而成痰;或者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灼液为痰。而瘀血的形成也有两种:一为气行不畅,血流不利,瘀滞不通;二为气虚无力,无以推动血液运行,血停为瘀。就好比我们骑车,如果我们没有用力踩脚踏,自行车就会停在路上,“堵塞”交通。
所以,经常出现眩晕症状时,应及时辨证调理,分清原因及主次。如果脾虚生痰,可考虑使用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等温化痰浊;而肝火灼液为痰,则可选用二陈汤加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等。至于瘀血,如果是气滞血瘀,务必强调先疏肝理气,针对病因,再加活血通络之剂,不宜一味破血攻逐;若为气虚血瘀,则应该补气为要,以大剂量补气药为主,再以活血通络之品并进。
由此可见,痰瘀互结的眩晕病证,其病机有多种可能存在,在临床上只有仔细辨证,分清痰和瘀的病因病机与演变虚实,才能采取合理的方药化解痰瘀交阻之势,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眩晕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大多数人病程长,易反复,所以,在中医辨证调理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治未病,一方面是“既病防变”,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都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均可使疾病恶化甚至引发中风等急症,应及早调理以遏制病情,防止疾病传变,同时应保持情志调畅,心态平和。
另一方面则是“瘥后防复”,也即《黄帝内经》所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重视整体调理,治病求本,病愈之后的预防复发也至关重要。对于经常出现眩晕,且发病时间长的患者,不能因症状暂时好转,认为可以不必继续服药。患病时间长的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至少坚持服药3月,以防伏邪藏匿导致疾病复发。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20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