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头晕,其实可能是“痰瘀”作祟!中医1方,化痰祛瘀,止头晕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认为出现头晕是身体虚、气血虚所引起的,尤其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本身身体体质就较差。然而,通过进补却依然头晕反复,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显然,头晕反复的患者并不是简单的身体虚,因而单纯的补虚难以从根源上摆脱头晕的困扰。
前段时间来诊的72岁的李先生就是如此,头晕反复发作5年,经常出现头晕、头脑昏沉,头重就如同蒙了一张厚被子,而且头晕与 改变有关,多在起身行走中出现,坐卧休息时缓解,行走时有头重脚轻、踩棉花感,遇劳加重,伴有耳鸣如蝉、疲乏困倦、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进食后有饱滞感、便溏的症状,而且李先生自述平常血压偏低。观其舌可见舌质淡胖色暗、苔白厚腻。
根据李先生的情况,中医辨证考虑为气虚清阳不升、痰瘀阻络。
事实上,痰瘀所导致的头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是哪些头晕病症出现时间较长的人群。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表明,痰和瘀是临床许多疑难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祖国医学认为,“风、火、痰、瘀、虚”是导致头晕的常见因素,“风”主要指肝风内动,患者症状以晕且耳鸣、头痛且胀、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症。“火”一般指的是肝火上炎,症状以晕且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痰”为痰浊中阻,以晕且重、恶心呕吐、苔腻、脉滑为主症。“瘀”多为气滞血瘀,症状表现以晕且头痛、痛有定处、唇舌紫暗、有瘀点瘀斑、或舌底络脉怒张、脉涩为主症。
而“虚”则常见3种情况, 以反复发作、神疲乏力、遇劳加重 为共同特征。一为气虚清阳不升,以眩晕、头部昏沉、头重脚轻、舌淡、脉细为主症;二为气血亏虚,以眩晕、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舌淡、脉细弱为主症;三为肝肾亏虚,以晕且空、两目干涩、耳鸣耳聋、胁肋隐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
但由于上述证候不是静止不变的,临床更多见证候的动态变化与证候的复合。这就好比一场战斗,敌我双方的势力也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正如上述案例的李先生,导致其头晕反复的根源在“气虚清阳不升、痰瘀阻络”。
而痰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脾的功能失调所导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津液,脾虚不能运化津液,则会聚而为痰,因此,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提出了“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的理论。
除此之外,痰浊壅塞血脉,血行受阻,则为瘀血,瘀血阻塞脉道,津液不行,聚而成痰,痰瘀可互为因果,因此注重痰瘀并治。
打个比方,人体的血脉就相当于一条条高速公路,痰就好比一辆损坏的 汽车 ,痰越多,即损坏的 汽车 越多,就会导致公路越堵塞,血脉被壅塞,血的行进受阻,则出现瘀血,瘀血同样也会加重痰的积聚,所以痰和瘀在病变过程中往往互为影响。
而且,乐启生中医团队临床实践发现,瘀血与痰互为胶结,可遍及脏腑、经络,无处不到,故“痰瘀互结”的病证往往涉及多个系统。在脑则眩晕、头痛,在肺则为咳、为喘,在心则怔忡、心悸、胸痛,在四肢则麻木不仁等。
因此,该类病症的患者 常表现为头晕,或兼有头痛,肢体麻木,局部刺痛,失眠,心悸,且舌苔一般表现为腻(白腻、黄腻、黏腻、厚腻等),舌质往往紫黯或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增粗、曲张。
基于上述的辨证,可见仅用活血化瘀治法,则痰不能尽化,而单独使用化湿祛痰的治法则瘀必留滞,导致头晕依然反复发作,所以两者应兼顾。
举个例子,比如上述案例的患者李先生,辨证为气虚清阳不升、痰瘀阻络,所以予以益气升清,化痰通络治疗。方用益气聪明汤、四物汤、泽泻汤合方加减:
生黄芪、党参、蔓荆子、升麻、葛根、黄柏、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泽泻、苍术、丹参、荷叶、蝉衣,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
服上方14剂后李先生前来复诊,自述头晕、头部昏沉感、耳鸣均有所减轻。但久行后仍头晕乏力、头重脚轻,口中黏腻,苔白腻。以首诊方为基础方加减,调整用药,嘱咐继续服14剂。
三诊时,李先生诉药后效果显著,血压稳定维持在100/70mmHg,自觉头脑清爽,头重脚轻感消失,站立、行走平稳,精神转佳,食欲渐增,耳鸣、口中黏腻感明显减轻,大便成形,白腻苔已退。效不更方继服20余剂,头晕未再发作,诸证改善。
在该案例中,首诊方用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当归、熟地、川芎、白芍、丹参养血活血、瘀除络通、湿浊易化;葛根、升麻、蔓荆子、荷叶轻扬升发,引清阳之气上腾;芍药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以防升发太过;泽泻利水渗湿降浊、导浊阴下行;苍术燥湿运脾、绝生痰之源;蝉衣祛风止鸣。此后二诊、三诊均以上方为基础方调整用药,诸药配伍,使脾健气旺,气血上奉,痰瘀得化,清升浊降,标本兼治,切合病机,收效甚捷。
需要注意的是,导致头晕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临床症状表现不一。随着现代 社会 节奏的加快,生活、工作压力增加,不少人又多伴有失眠、焦虑、烦躁、抑郁等精神情绪方面问题,致使心神失养,神明失用,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多种致病因素既可单独出现,又可相互并见,互为转化,应结合自身病症、病程、病证等针对性治疗,只有用药切合病机,才能从根源上摆脱头晕等病症困扰,减少复发。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辨证指导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2022-07-02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3:27:3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事实上,痰瘀所导致的头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是哪些头晕病症出现时间较长的人群。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表明,痰和瘀是临床许多疑难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风、火、痰、瘀、虚”是导致头晕的常见因素,“风”主要指肝风内动,患者症状以晕且耳鸣、头痛且胀、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

  • 临床所见, 痰瘀阻络的病人常表现为头晕、头脑昏沉,或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痛,四肢麻木,站立不稳,舌苔白腻,舌体胖而有齿痕等症。对于这一类眩晕,如果不把痰瘀去除,即使服用大量滋补肝肾之品,也难化为气血精微补养肝肾,所谓“瘀浊不去,新血难生”,甚至用药不当还可能会加重痰瘀,使...

  • 在中医理论中,头晕通常与虚、风、痰、瘀有关。古人有“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的说法,这表明头晕往往与肝肾的不足、肝阳上亢、痰阻和瘀血等因素有关。老年人由于肝肾阴虚或阳虚,容易出现髓海失养的情况,从而引发头晕。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则可能造成风阳上扰,影响...

  • 1、阴虚阳亢容易引起头晕;2、气血不足容易引起头晕;3、瘀血内停可以导致头晕;4、痰瘀痹阻可以导致头晕。总的来说头晕非常常见。比如心脏衰弱,向上力量不够,则向上供应到大脑的血液就会减少,也会头晕。其次,低血压、寒冷的病人、头部血管痉挛、周围血管阻力大等都会导致头晕。比如高血压,周围血管...

  • 如果头部遭受过外伤,瘀血阻滞脑络,也会引发头晕。症状表现: 头晕,经常刺痛,健忘,失眠,心慌,精神疲惫,耳鸣耳聋,嘴唇发紫等。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通窍止晕。处方用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使用中药如麝香(人工麝香)、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大葱、白芷、菖蒲、当归、地龙等。头晕,作为常见的一...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