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歌括四百味、黄芪

【歌诀】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译注)黄芪味甘,性温,是补气的要药,有固表止汗、托疮生肌的作用。气虚能使肌表不固,可引起汗出不止,本品能补气固表,故常用于气虚的自汗;气充则血足,所以又能治疗因气血不足不能排脓或不易收口的痈疽疮疡等外症。因此本品是治疗气虚不可缺少的药物之一。

本品还有升举中气和利尿作用,可用于中气下陷的脱肛、子宫下垂及虚性的水肿病等。

[应用]用治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证,属病后气虚体弱,可与人参同用;属中气虚弱、食少便溏或泄泻,可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属气虚血亏,可与当归、熟地同用;属气虚阳衰、畏寒多汗,可与附子等温里药同用;属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等同用;属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常与党参、白术、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等同用。用治表虚自汗,多与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同用;阴虚盗汗,多与生地、熟地、黄柏等同用。用治气血不足的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多与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或熟地、当归、党参、白术、肉桂等。同用,以透脓托疮生肌收口。用治气虚失运,浮肿尿少,多配伍防己、白术、茯苓等同用,以加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之功。此外,治气虚血滞,半身不遂,常与地龙、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同用;治气虚津亏的消渴证,又多与生地、山药、五味子、天花粉等益阴生津药同用。

(用量用法)一般10~20克,大量30~60克。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尿消肿宜生用;补中益气升阳宜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质温升,可以助火,又能补气固表,故外有表邪、内有积滞、气实胸满、阳盛阴虚、上热下寒、肝旺多怒,以及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不宜服。2022-07-13
mcxzy 阅读 46 次 更新于 2025-02-01 22:43: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以下是该书的部分原文内容: 人参: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黄芪性温,收汗固... 骨蒸烦劳,养阴凉血。 熟地: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药性歌括四百味》以...

  •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6版)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6版)是学习中药的启蒙读物,它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明扼要,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是一...

  • 中药药性歌括四百味歌决是一本介绍中药知识的书籍。 《中药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清代吴谦等人编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全书共收载了400种常用中药,并以歌诀的形式总结了这些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主治等内容。该书语言精炼、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学习,是中医药教育和临床实践中...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