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者是怎么准确的判断中草药的性、味、归经的?

古代医生判断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多人抛开中医的理论,以单纯的医疗实践来解释药物的性味是不确切的。简单的理解为“入口知味,入腹知性”,必然有失偏颇。实际上,药物的理论支点还是根于中医阴阳理论和中医整体观念,现将收集到的资料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一.气味是判断药性的主要依据

这里的气和味是分开谈的,气可以理解为鼻子闻到的气味;味是口中尝到味道,鼻与口上下之间也要分阴阳,中医认为鼻吸天之清气,属阳,口尝地之五谷,属阴,所以,《内经》说“鼻通天气,口通地气”。

气为阳,味为阴~《黄帝内经》

气味偏盛的药物,多属阳,升浮发散而走表,走阳经,走六腑,药性多性温或微寒。味道偏盛的药物,沉降收敛而有里,走阴经,走五脏。药性多性寒或微温。气味俱盛的药物,升降兼备,表里通入。气味俱薄的药物,多轻浮走上,走而不守。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黄元御。

1.气属阳,阳主动

①气味清香柔和,为气之薄,属阳之阳,可作用于体表上部,升浮发散以驱邪。药性多微寒或微热,例如荆芥,防风,羌活,菊花,陈皮,柴胡。

作用到体表的药物,因肺主皮毛多入肺,发散走窜的药物,有疏泄之作用,多入肝。

②气味臭浊浓厚,为气之厚,属阳之阴,可作用于体内下部,沉降运动。药性多大寒或者大热。例如大黄,芦荟臭浊通下,附子,肉桂,气味辛辣,入下焦温阳。

作用于体内的药物,因脾肾为先后天,多入脾肾。

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热~《黄帝内经》

③气味辛辣者,属发散走窜,振奋阳气,例如生姜解表,细辛通经;

气味甘香者,如炙黄芪,炒白术,炒扁豆,均能补气,补脾胃中焦。

辛甘发散为阳

气味酸者,有收敛之性,山茱萸,五味子,石榴皮均可收敛。

气味苦者,有涌泄之性,例如黄连。

酸苦涌泄为阴

黄芪

2.味属阴,阴主静

①味道属阴,以五味配地之五行,味辛辣者,禀赋金气可收敛下降,例如生姜止呕,薄荷疏肝是以辛辣味行金以制木。

味酸入肝,主温升,例如山茱萸温养肝脏,以振作精神。

味苦入心,主火热,苦味轻的药物,属心火之本性,因火性炎上,药性温燥而升,例如淫羊藿,锁阳,防风;苦味极重者,物极必反,反而沉降通泄,例如黄连,龙胆草。吴茱萸苦而气味辛辣,禀赋阳性,虽然降逆,但药性温热。

味甘入中焦脾胃,土爰稼穑,主温养,可升可降,例如:黄芪小量温养而升,大量温养而降。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清.徐灵胎。

麻黄

④质地清轻的药物,花类叶类入药,多升浮发散,主运动属阳,作用于体表皮毛,多入肺经,药性性温或微寒。例如麻黄,浮萍,荆芥,防风,苏叶,菊花,桑叶。

苏叶,色紫赤,枝叶空通,犹如卫气昼行于阳而夜行阴,叶能发汗者,血液之汗也~清.张志聪

⑤质地沉重者,多有潜阳降气,药性属阴多寒性,例如赭石,磁石,牡蛎等。

⑥药用部位为根茎,需要滋养地上枝叶,多是向上升的运动力量,主温养,发散,例如黄芪的温养,羌活的发散。

⑦药用部位为种子,有瓜熟蒂落之势,作用力量多向下,有降气化痰收敛的功效,例如,苏子,白芥子,牵牛子降气通下,金樱子沙苑子收敛肾气。

综述:古代医者用气,味,形,质综合分析每一种药物,在结合应用经验确定了中药的性味功效,药物常一药而多用。
2020-12-01
mcxzy 阅读 9 次 更新于 2024-09-21 19:51: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