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中药药性?

看书了,刘完素的书2011-08-14
:①从中成药的名称中辨别。如滋养××、温×××等,再结合主要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等,基本上可的辨别此中成药的药性。②从主要药物组成上辨别。一般来说,以寒凉药为主要成分的,可能属寒凉药,反之属温热药。但也有其局限性:一是主要药物的用量无从了解,因为有的主要成分介绍中,既有温热药,又有寒凉药,但其药量未标明,是寒凉药的用量大?还是温热药的药量大?这就较难判断其药性了;再者次要药物未列出,在次要药物中是寒凉药多?还是温热药多?其用量是哪类(寒、热)药用量偏大?这些都决定了药物“寒、凉、温、热”的药性。③从药物的功能、主治中了解,但有的药物说明标示含糊。如有的功能主治为“补肾益精,强身安神”,这里是指补肾阳呢?还是补肾阴?或是阴阳俱补?有时结合药物主要组成可以大致判断。至于少数中成药在功能主治一栏中纯用西医术语,其药性就难以推测了,只能暂且把它作为西药使用(失去了中成药的意义)。④从患者用药后的反应来推测。有些药物使用后出现口干或大便干结,则推测该药可能偏温。

因此,靠经验来推测中成药的药性有一定的局限性、滞后性,但是使用中成药时,又不能不了解中成药的药性。 

疾病有寒热的区别,中成药也有寒热的不同。临床治病必须辨明寒热,然后根据药物的药性,选用“寒、凉、温、热”之品,遵循“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否则将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有时还难以与药物的毒副反应、过敏反应相区别,这就使得临床医师在下次使用该药时就得谨慎了。有时为了用药安全,干脆就不用该药,而改用其它药。患者下次遇到其他医生给他使用时,也可能会提出曾经使用这种药物后出现的种种不适反应。本来就是该药物的很好适应症,也就不敢再用了,这就限制了该药的运用范围。假如药物说明中标明了药物的药性,就可避免错用药性的可能,也就不至于影响其临床运用,更有利于该药的推广使用。

  总之,因为很多中成药未注明其药性,使之临床运用时出现很多不便,在药性不明的情况下,临床医师不敢放心地选用;在功能、主治相类似的情况下,则愿意选择药性明确的中成药.2011-08-18
中药药性怎么看?
2020-10-05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7:45: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后来,味的主要依据是根据药物的作用和药物的滋味来推定。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①升降浮沉与性味有关。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

  • 首先,观察中药的外观,包括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不同的药材外观差异显著,通过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药材的种类。接着,通过嗅闻药材的气味,这也是鉴定药材的重要步骤之一。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香气,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这些香气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记忆中。最后,品尝药材的味道,虽然这一步骤需要一定的...

  • :①从中成药的名称中辨别。如滋养××、温×××等,再结合主要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等,基本上可的辨别此中成药的药性。②从主要药物组成上辨别。一般来说,以寒凉药为主要成分的,可能属寒凉药,反之属温热药。但也有其局限性:一是主要药物的用量无从了解,因为有的主要成分介绍中,既有温热药,...

  • 你好!中药的寒热温凉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症寒热为基础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比如黄连、板蓝根等药物能改善发热口渴、咽痛等热症而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表明此类药物属于寒...

  • 6. 中药的药效确定,一部分源自古人反复试验的经验。7. 鉴于植物种类繁多,不可能逐一试验其功效。8.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成为揭示药效的关键。9. 古人在本草专著中,通过分析植物的生长形态、味道、环境、采集季节和药用部位来推断其特性。10. 不同医家对同种植物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11. 古代本草书籍...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