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药的性味归经

  除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之外,还有一部分性质平和,称之为平性的药物。由于平性药物的作用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在习惯上仍叫做四气。平性的药物,因为它作用缓和,一般说来,不论是寒性的或热性的病症,都可配合应用。
  味,就是药物的滋味。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就是辛辣(如生姜)或辛凉(如薄荷、冰片)的滋味,能发散、能解气。一般发汗的药物和解气的药物,大都有辛味。
  甘,就是甜的滋味,有缓和、滋补等作用。一般能调和药性的药物及滋补性的药物,大都有甘味。
  酸,有收敛作用。一般能够止汗、止泻等的药物,大都带有酸味。
  苦,有泻火(就是指清火作用很大的意思)、清热、燥湿(指苦味燥性的药物,能化去湿气)、通泄等作用。一部分清热药和泻下药,多有苦味。
  咸,有泻下、软坚(能消散软化坚硬的结块)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多带有咸味。
  此外,还有一种淡味。所谓淡味,就是淡而无味。因为淡味的药物没有显著的滋味,所以实际上虽有辛、甘、酸、苦、咸、淡六味,习惯上仍叫做五味

  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治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这经或这几经。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因为经络起着沟通人体表里内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协调,发病时也相互影响。所以,表证可以影响到脏腑,里证又可反映到体表。通过系统的归纳分析,四诊合参,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便可得出归经所在。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还须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再者,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2005-12-28
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归经:指药物对於机体某部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产生明显作用,反之则较小或无。2005-12-28
楼上的研究也挺深的。2005-12-31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0:37: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药性味与归经是中医用药的核心概念,包括药物的四气与五味,以及药物的归经。四气即温、热、凉、寒与平,它们概括了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反应性质,与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药物性味能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但不完全说明药物的精确作用。掌握药性的寒热特性不能脱离具体功效。另外,药性反映了药物作用...

  • 归经是中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药物对特定脏腑经脉病证的治疗作用。归经的划分基于药物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和总结得出。桔梗、款冬花用于治疗肺部疾病,因此归入肺经;羚羊角、天麻、全蝎用于治疗肝经疾病,因此归入肝经。这种归经方法使得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一些药物具有多归经...

  • 归经则是指药物的作用归属于人体内的哪个脏腑或经络。这种归属是基于药物的性味,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药物能够进入特定的经络,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归经理论需要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其他药性理论相结合,以便更准确和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药物。例如,治疗肺部疾病时,归肺经的药物会根据其四气五味...

  • 归经则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部位和归宿,如肝经、心经等。这种划分使得医生在治疗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药材,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肝经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与肝脏相关的疾病,而心经的药物则常用于治疗心脏疾病。性味归经的确定不仅依赖于理论知识,还需要结合临床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随着医学的...

  • 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归经:指药物对於机体某部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产生明显作用,反之则较小或无。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