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

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 ,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著名的医药学者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对有些炮制方法还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讨论。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方法,在他的著作《炮制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中药炮制事业,使中药炮制事业发展很快。各地有关部门都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文字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制订、出版了炮制规范。同时,国家在药典中也收载了中药炮制内容,并相继出版了一批炮制专著。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学》等。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国有许多中医药研究机构都开展了对中药炮制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队伍。在生产方面,中药炮制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药物饮片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技术的革新,炮制生产设备已逐步机械化,如滚动式洗药机,去皮机、镑片机、切片机,各种类型的电动炒药锅等。这些将朝着自动化、联动化的方向发展。

2016-05-10
mcxzy 阅读 10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0:20:3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炮制饮片,通常采用清炒(单炒)、炒炭、辅料制、煅制、煨制等 几种方法。(1) 清炒:在常用药物中,很多药材都采用清炒法,以炒焦、炒 黄为度。主要是为了减毒、除燥、矫味、疏松药体,便于粉碎和煎 煮,使其有效成分很快析出,而增强其治疗效果。(2) 炒炭:炒炭的目的,是起凉血、止血等...

  • 到了汉代,炮制技术日益丰富,包括蒸、炒、炙、煅等方法,同时炮制理论也开始形成,《神农本草经》中强调了药物的处理方法,如阴干、阳干、生熟选择等,并提出了药物相畏相杀的炮制原则。南北朝刘宋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炮制专著,对蒸、煮、炒等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记载,对后世产生...

  • 在炮制过程中,首先将紫菀咀进行处理,具体步骤是将炼蜜与适量的开水混合稀释,然后将这个蜜水均匀地涂抹在紫菀咀上,让其充分吸收,接着将其闷透。随后,将处理过的紫菀咀放入锅中,以文火慢慢炒制,直至达到不粘手的程度,最后待其冷却后完成炮制。这种炮制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紫菀的润肺止咳功效。

  • 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 ,采造时月,生熟...

  •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是中药行业的三大支柱,中医在临床用以治病的物质是中药饮片和成药制剂,通过一定的加工炮制制成中药饮片,供应配方和制剂,中药的疗效并非原药材的疗效,实际是饮片的疗效,因此中药饮片处于三大支柱的中心地位。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是中药传统技艺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是在历代中医...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