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该穴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
2016-05-30
2016-05-30
阳交穴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理气止痛、温胆宁神、舒筋活血。以下是具体说明:理气止痛:阳交穴能够治疗因气机不畅导致的胸胁胀满等症状,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调和气机,缓解疼痛。温胆宁神:该穴位具有温煦胆腑、安定神志的功效,对于癫痫、惊狂等神志异常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恢复神志清明。
阳交穴,又名GB35,位于人体小腿外侧,具 置是在外踝尖上方7寸,靠近腓骨后缘处。此穴具有丰富的解剖结构,其下方附着有腓骨长肌,同时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阳交穴在中医理论中,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情绪异常如惊狂和癫疾,以及膝股痛和下肢的痿痹症状。在配合其他穴位...
阳交,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其主要作用包括胸胁胀满、膝踝肿痛、脚气、惊厥、下肢痿痹等病症。对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症状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针灸方法为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取穴方法】该穴...
阳交穴的功效和作用包括理气止痛、温胆宁神、舒筋活血,多用于治疗胸胁胀满、面肿、癫痫、惊狂及下肢痿痹,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等。阳交穴是临床上常用腧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是阳维脉的郄穴。阳,阳气也,交,交会也,阳交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
阳交穴的位置,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也是阳维脉之郄穴。定位:在外踝高点上七寸,腓骨后缘。解剖定位在腓骨长肌附着部,有腓动脉、腓静脉分支,布有腓外侧皮神经。主要用于治疗惊狂、癫痫等神志病证、胸胁满痛、下肢痿痹等。操作:主要是直刺0.5-0.8寸即可,阳交穴主要与外丘血穴相混淆,外丘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