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包含什么内容?

药物的性能,就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药物所以能够治病,是因为各种药物都有它的特性和作用,即药物所含的各种成分所起的药理作用。前人称为“药物的偏性”,如清代唐容川说:“设吾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人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用中医的基础理论来归纳,药物性能概括为: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及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
四气即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用阴阳学说来归纳,寒凉性药物属阴,温热性药物属阳。寒与凉、温与热,又有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所以有些药物常标有大热、热、温、微温等词,予以区别。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映概括出来的,是同疾病的寒性、热性相对而言的。如中医临床实践,应用栀子、黄芩、石膏等寒凉性药物来治疗温热性的病症,用附子、干姜、良姜等温热性药物来治疗寒凉性病症。《神农本草经》表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就是根据药性与病情归纳的治病基本原则,如违犯这个原则,会导致不同的后果。
此外,还有平性药,是指药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偏向,但仍未越出“四气”的范围,所以习惯上仍称“四气”。
(二)五味
五味是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味”,但由于历代应用习惯,仍称“五味”。不同的药味有不同的作用。同样用阴阳学说来归纳,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的用药经验,其作用如下:
辛味有发散和行气血的作用。如生姜、薄荷能发散表邪,陈皮、砂仁能行气止痛,当归、川芎又能活血化瘀。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诃子、乌梅涩肠止泻。
甘味有补养及和缓的作用。如人参、黄芪能补气;熟地、麦冬能养阴;甘草调和药性,缓解毒性。
苦有燥湿和泻、降的作用。如大黄泻下通便,苍术能燥湿,杏仁降气平喘。
咸味有软坚润下的作用。如牡蛎能软坚散结,芒硝通便润燥。
淡味有渗湿利湿的作用。如获苓、通草能渗湿而利小便。
药物的气味,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既有气同味异的又有气异味同的,还有一气数味的。
如大黄、黄连性味同是苦寒,都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但大黄还泻下通便,黄连又有燥湿止呕止痢的特性。气同味异的,如麻黄辛温,大枣甘温。气异味同的,如薄荷辛凉,附子辛热。一气数味的,如当归甘辛苦温,丹皮苦辛寒等。所以,只有掌握药物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全部性能,才能准确无误地使用药物。
(三)升降浮沉
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咳喘)、向下(如泻痢、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邪不解、疹毒内攻)等病势趋向,选用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消除或改善这些疾病状态。所以,就药物的作用同疾病表现的趋向相对来说,也具有作用的趋向。升和降,浮和沉也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泄利的意思。凡是升浮药,都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药都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燥湿、泻火等作用。
升降浮沉与性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一类药物,大多能升浮;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一类药物,大多是沉降。用阴阳属性来归纳,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药物质地的轻重,是归纳升降浮沉的另一依据。一般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都能升浮,如菊花、辛夷、升麻等;籽实及质重的药物,大都能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等。但物质应用规律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苏子性味辛温,应该属升,但由于质重功能降气,故属降,这说明在药物的共性中又有不同的个性。再则,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而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这也说明药性的升降浮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据现代药理分析,药物气味的不同与它所含化学成分有关,不同成分常常表现不同的药效。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它的气味是多种成分综合形成。
现在新医药书籍在药理和有效成分上已有论述,所以不能单纯停留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认识上。要继续开展生理、病理、药理学研究,逐步打开人们尚未认识的领域,对中药实质作进一步探讨。
(四)归经
就是指中医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识到某些药物对某脏腑经络的疾病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专;同属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的不同。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症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同一头痛,痛在前额,属阳明胃经病变,宜用石膏、白芷之类的药物;痛在后脑连及颈部,是太阳膀胱经病变,宜用藁本、防风之类药物;若痛在两侧或一侧,是少阳胆经病变,宜用川芎、柴胡之类药物。故同一头痛,因部位不同,选用药物也不同,所以不掌握分经用药,势必影响治疗效果。另如肺经病变每见咳喘等症,经用桔梗、杏仁治愈,故将两药归纳入肺经。心经病变多见神昏心悸,经用朱砂治愈,则将朱砂纳入心经。诸如此类,说明归经用药理论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但归经理论并不是绝对的、机械不变的公式。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又有温、清、补、泻的不同。如黄芩、百合、葶苈子都能入肺经,可是在作用上,黄芩清肺热,百合补肺虚,而葶苈子泻肺实。脏腑经络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如肺病兼见脾虚者,必须肺脾兼治。因此,在用药时,既要熟悉药物归经,又要掌握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做到辨证用药,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五)毒性与不良反应
所谓毒性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中药也不例外,历代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其“有毒”、“无毒”。有毒、无毒也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中药的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应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作为医生,除了从中药典籍中了解中药的毒性与不良反应之外,还应关注有关的临床报道,必须了解并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才能保证安全用药。
目前已知具有严重毒性的中药有: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细辛、生巴豆、生甘遂、蟾酥、全蝎、洋金花、朱砂、雄黄、关木通、槟榔、巴豆、牵牛子、苍耳子、苦楝子、白果等。
2019-08-05
此视频由乐考网姜雅老师主讲,内容主要是关于执业药师考试中药一中药性能的知识。
2019-12-20
mcxzy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4-10-05 22:22: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D

  • B

  • #(1)四气五味:这是中草药的主要内容,用以表示药物的药性和药味两方面。 #①四气(四性):是指寒、凉、温、热四种。 #寒性和凉性药属阴,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性和热性药属阳,一般具有温里散寒、助阳、通络等作用。 #②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