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之《伤寒论》主要记载了什么?

《伤寒论》全书10卷,22篇,除重复外,共397法,113方。在传染病的辨证与治疗上,张仲景首倡以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病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方用药规律作了全面论述。仲景把外感病的各种不同情况用“六经病”来归纳。其中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如伤寒初起,病邪浅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脉浮,叫“太阳病”;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胁痛脉弦为主,称“少阳病”;病邪入里化热,出现高热汗出、口渴便秘、谵语脉洪大等症,是“阳明病”。三阴病则多属寒证、虚证、如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论述因未及时治疗或误治等造成的晚期症象。辨证既明,则根据六经病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等不同情况来决定治疗原则,给以相应的治疗,如表证用汗法,里证用下法,虚证用补,实证用泻,热证用清,寒证用温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仲景未雨绸缪、防病于未然;或防微杜渐、防甚于初始;或治勿过不及,差后重调摄,以顾正防变,在辨证论治的具体过程中深刻体现并发挥了《内经》提出的“治未病”思想。
2020-01-03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10 10:18: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书名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

  • 《伤寒论》的六经形证理论,不仅揭示了热性病的内在规律,还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分类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指导着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展现了张仲景卓越的医学智慧和深厚的专业素养。

  •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贡献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

  •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398法,包含113个药方。此书主要论述人体因受风寒之邪而引发的各种病理变化及其辨证施治的方法。书中将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类型,即所谓的“六经”。通过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表现的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

  •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这部著作涵盖了伤寒和杂病的诊断和治疗,被视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伤寒是指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热、肝脾肿大、玫瑰疹等。在古代,由于卫生条件和医疗技术的限制,伤寒的死亡率非常高,因此伤寒病的治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医学课题。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