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为什么是397法、113方?

219年,张仲景去世。《伤寒杂病论》开始了流落乡间。到了晋朝,有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共记述了397条,每1条都是一个治法,共记载了处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2011-03-06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伤寒杂病论》开始了流落乡间。到了晋朝,有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共记述了397条,每1条都是一个治法,共记载了处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2011-03-05
mcxzy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5-04-10 10:09:5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书已是断简残章,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共记述了397条,每1条都是一个治法,共记载了处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

  •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著作,由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该书涵盖了外感病和内科杂病的治疗原则与方药,是现代中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教材。全书分为《伤寒论》和《杂病论》两部分,共载方113首。《伤寒论》包含22篇论述,记录了397条治疗原则,而《杂病论》则讨论了非伤寒类的疾病...

  •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辨证施治专著是《伤寒杂病论》,该书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辨证论治理论进行了系统化的发展。《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成书于公元200年至205年间,共有十二卷二十二篇,记载了397条治法,去除重复内容后,包含112个药方。2. 《伤寒杂病论》详细论述...

  •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1]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2]作品名称 伤寒论[3]拼音 Shang Han...

  •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