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中草药之茵陈蒿

  茵陈蒿味苦、辛,性凉。入肝、脾、膀胱经。功能: 清热 利湿、退黄疸。有毒。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医家论药之茵陈蒿
  “茵陈,其主 风湿 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 湿热 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本草经疏》)
  “茵陈,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本草正义》)
  “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捷。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盖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湿热 瘙痒 ,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其阴黄一证,虽曰虚寒,然亦内有蕴热,故能发见黄色,则以入于温经队中而扫荡之,即仲景茵陈附子之法。”(《本草正义》)
  “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檗皮汤,治燥热也;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汤液本草》)
  “茵陈有两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疸,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本经逢原》)
  茵陈蒿的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茵陈蒿和滨蒿均含蒿属香豆精(Scoparone,即6,7-二甲氧基香豆精6,7-Dime- thoxycoumarin)、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茵陈炔内酯(Capilarin)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
  亦含香豆酸及其他有机酸类,如茵陈蒿含茵陈香豆酸A(Capillartemisin A)、茵陈香豆酸B、去氧茵陈香豆酸(Deoxycapillartemis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滨蒿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水杨酸(Salicylic acid)、壬二酸(Azelaic acid)、焦没食子鞣质(Pyrogal lol tannins)、草酸(Oxalic acid)。
  尚含挥发油,茵陈蒿含茵陈二炔(Capillen)、邻甲氧基茵陈二炔(O-Metho xycapillen)、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炔醇(Capillanol)、去甲茵陈二炔(Norcapillene)、茵陈二烯酮(Capillon)、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对聚伞花烯(p-Cymene)、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等;滨蒿含茵陈二炔酮、α-蒎烯、杜松油烯(Cadinene)、环氧石竹烯(Caryophyllene epoxide)、丁香酚(Eugenol)等。
  此外,茵陈蒿还含色原酮类和黄酮类物质,如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茵陈黄酮(Areapillin)、异茵陈黄酮(Isoareapillin)、蓟黄素(Cirsimauitin)、芫花黄素(Genkwanin)、异鼠李黄素(Isorhamnetin)、槲皮黄素(Quercetin)。滨蒿含醛、酮化合物,如甲庚酮(Methylhepthylketone)、香兰醛(Vanillin)、正丁醛(Butylaldehyde)、糠醛(Furaldehyde);亦含有 植物 雌性激素(Phytoestrogens)、胆碱(Choline)等。
  茵陈蒿的毒副作用及 解毒 急救方式:
茵陈二炔酮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6.98mg/kg。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给小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497.6mg/kg。30~50mg/kg 静脉注射,可使部分猫、兔 心电图 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对羟基苯乙酮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5g/kg;口服给药为2.2g/kg,为其利胆作用的10倍以上;亚急性毒性实验,对大鼠连用3个月,对体重、 血常规 和肝组织无明显影响,仅在大剂量时对胃肠道有轻微刺激作用。
  茵陈毒性很低,临床应用本品至30g 亦不会引起不良反应。但曾有 报告 ,日服茵陈24g,连服30日,21例中有7例出现头昏、恶心,上腹饱胀与灼热感,多在服药第一日内出现,以后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另外,还有2例轻度 腹泻 ,1例出现短暂心慌。
2022-07-04
mcxzy 阅读 29 次 更新于 2025-04-12 11:05: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茵陈有两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疸,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本经逢原》)茵陈蒿的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茵陈蒿和滨蒿均...

  • 野菜茵陈(学名:Artemisia capillaris),又称茵陈蒿、白蒿、绒蒿等,是菊科蒿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材,也是春季常见的野菜之一。以下是茵陈的主要特征,方便你识别:外形特征 1. 植株高度:幼苗期(春季)高约10-30厘米,成熟后可达50-100厘米。作为野菜食用的多为春季嫩苗(此时药效...

  • 化学成分 含6,7-二甲基七叶树内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挥发油,油中主要为a-蒎烯、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烯块(capillene)、茵陈醇(capillanol)、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 别名茵陈蒿、茵陈蒿、艾叶、艾绒、猴毛。是菊科植物茵陈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茵陈蒿嫩苗可做蔬菜,老枝为茵陈蒿。所以有句话叫“二月蒿草,五月蒿”。茵陈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具有清湿退黄的功效。用于黄疸、少尿、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性肝炎。鬼针草嫩时可当菜吃,还算可口,据...

  • 那么啥事都不能听一面之词,这华佗就用这茵陈蒿来试药,人家还分段,分成根茎叶来尝试,还分不同的时间,什么时候的最佳。 最终确定是三月份那嫩芽最好。 咋说呢?咱中药这东西相当的神奇,搁过去没有啥提纯的说法,全依靠各种药物的搭配,去激发这含有微弱成分的药物在身体得到全面的发挥。 您别说这个了,就连砒霜这...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