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区别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2019-03-09
《金匮要略》一书的内容主要以内伤杂病为主,其中也有一些妇人妊娠、产后、急救中毒等疗法。《伤寒论》一书主要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为主。据《伤寒论》自序里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知两书原为一体,但伤寒是感邪为患,故变化较多,内伤则是本脏自病,故传变较少,因此,治伤寒是以祛邪为主,祛邪也即安正,治内伤以扶正为主,扶正也即祛邪2019-04-28
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后来原著失传,经后世医家收集整理成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金匮要略》则是以脏腑辨证的,《伤寒论》主讲伤寒《金匮要略》主论杂病。2019-12-06
《金匮要略》是对要做出的阐述,而《伤寒论》则是对疑难杂症的介绍及偏方2020-05-01
陈明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我觉得就是对伤寒最生动的诠释,我们听讲座有时懵懂,但医案却用鲜明的事例来解释伤寒六经辨证的规律和方法,伤寒治疗的范围是三阴三阳,也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金匮也是在六经基础上增加了杂病,病机病因更为复杂,在中医学中,如果没有伤寒论这本书,中医就会大为失色,这是刘渡舟说的,2019-04-02
伤寒论属于六经范畴;2019-11-09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2:24: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为主。据《伤寒论》自序里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知两书原为一体,但伤寒是感邪为患,故变化较多,内伤则是本脏自病,故传变较少,因此,治伤寒...

  • 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都有记载,但两处所用的干姜有所不同,主治病症及病势也略有不同。在《伤寒论》中,甘草干姜汤用于治疗表虚兼阴阳两虚证,所用干姜性较猛,主治病势较重的阳虚厥逆证。而在《金匮要略》中,甘草干姜汤用于治疗肺痿咳吐涎沫,所用炮干姜药性相对比较缓和,主...

  • 《伤寒论》主要讲述外感病由表到里的传变过程,分六经来论述。但是由于六经辨证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对很多内伤杂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金匮要略》主要对内伤杂病以及一些妇科妊娠胎产病进行论述。

  • 《伤寒论》以六经为纲,论述所有疾病发生的基本脉证规律与治则方药,而《金匮要略》则以杂病为纲,属于各论。时方派,以唐宋以后的方剂为主,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强调辨病思维,更偏重于分析病因病机病理。时方派的方剂面面俱到,方大药杂,而经方派则单刀直入,药精而专。时方派起源于唐宋...

  • 《伤寒杂病论》并非一个独立的书籍,而是包含了两部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伤寒论》主要讨论了伤寒病症及其治疗方法,《金匮要略》则涉及了多种杂病的诊断与治疗,两者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详细记载了伤寒病的各种症状及治疗方案。而《金匮...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