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眩晕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血虚眩晕的症状 5 血虚眩晕的病因及治疗 6 气血亏虚型眩晕 6.1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症状 6.2 证候分析 6.3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6.4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6.4.1 方一 6.4.2 方二 6.5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耳针疗法 6.5.1 方一 6.5.2 方二 6.6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穴位注射疗法 6.7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艾灸疗法 7 关于眩晕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血虚眩晕的方剂 2 治疗血虚眩晕的穴位 3 治疗血虚眩晕的中成药 4 血虚眩晕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血虚眩晕 1 拼音 xuè xū xuàn yūn
2 英文参考 dizziness due to deficiency of bloo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血虚眩晕为病证名[1]。见《症因脉治·血虚眩晕》。又称血虚眩运[1]。《症因脉治·内伤眩晕》:“血虚即阴虚也,形体黑瘦,五心常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头面火升,则眼花旋转。火气下降,则旋晕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此血虚眩晕之症也。”
4 血虚眩晕的症状 血虚眩晕症见形体黑瘦,五心常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头面火升,则眼花旋转;火气下降,则旋晕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
5 血虚眩晕的病因及治疗 血虚眩晕多因损伤心脾,肝火炽盛,阴血亏耗而致[1]。治宜滋阴补血为主[1]。

血虚无火者,可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酸枣仁汤等方[1]。
血虚有火者,可用天王补心丹、知柏四物汤、知柏天地煎、知柏肝肾丸等方[1]。
失血过多所致者[1]。《丹溪心法·头眩》:“吐衄漏崩,肝象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运也。”治宜补肝养血,益气滋阴等法[1]。
6 气血亏虚型眩晕 6.1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症状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2]
6.2 证候分析 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苍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2]
6.3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方药治疗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2]
可用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为主方。本方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以治本病之本,同时兼有补血养肝,养心安神之功。若食少便溏,脾胃较弱者,当归宜炒,木香宜煨,并酌加茯苓、苡仁、泽泻、砂仁、六曲等以增强健脾和胃之力。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可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如血虚甚者,可加熟地、阿胶、紫河车粉(另冲服)并重用参芪以补气生血。因失血引起者,分析其出血病因而治之。[2]
如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宜补中益气,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加减。[2]
6.4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针灸治疗 6.4.1 方一 治则: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处方:百会、足三里、脾俞、胃俞
方义:气血不足,脑脉失养,补足三里、脾俞、胃俞调理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百会升提气血,充益髓海,脑髓得养则眩晕自除。
随证配穴:心悸失眠-神门。
操作:毫针刺,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可灸。
6.4.2 方二 [3]
治法:益气升阳,滋阴补血。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随证配穴:气短自汗者,加膻中、复溜。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或用灸法。
方义:百会为诸阳之会,可升举阳气以帅血上荣。血海、膈俞可补血。足三里、三阴交以调脾胃,益生化之源。气海培补元气。
6.5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耳针疗法 6.5.1 方一 [3]
选穴:肾上腺、皮质下、脾、胃;
操作:常规消毒,每次选2~4穴,以毫针刺,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亦可用穴位注射,常用药物5%~1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B12。或0.5%~1%普鲁卡因等。
6.5.2 方二 选穴:肾上腺 皮质下 额
随证配穴:气血虚弱-脾、胃。
方法:毫针刺,中等 *** ,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6.6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穴位注射疗法 心脾两虚取足三里、血海、脾俞,注入当归注射液,每次0.3~0.5ml,每日1次。令注药穴位产生较强的酸胀感。[3]
6.7 气血亏虚型眩晕的艾灸疗法 [4]
选穴:百会、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
灸法:艾炷无瘢痕灸,可用小艾炷,每穴10壮,灸至局部灼热红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发病时皆可施灸,需长期坚持。
7 关于眩晕 眩晕(vertigo[5][6])为病名[7]。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6][8]。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眩晕证治》。眩晕又称头晕[9]、眩运、头旋眼花[7]。眩,视物黑暗不明或感觉昏乱,即眼花;晕,感觉自身与周围景物旋转,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7][2]。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2]。多因气血亏损,髓海空虚,或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清窍所致[9]。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7]。眩晕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7]。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9]。
针灸治疗眩晕效果较好,但应分辨标本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或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眩晕发作时可令患者闭目,安卧(或坐位),作悠缓、细匀的呼吸动作,或以手指按压印堂、太阳穴,使头面部经气疏畅,眩晕症状即可减轻。
详见眩晕条。
82022-10-23
mcxzy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4-09-19 12:23:2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