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的基本功能——通行气血阴阳

气血阴阳是构成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基本物质,而脏腑经络又必须依赖气血阴阳的濡养和温煦等作用,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人体的气血阴阳也只有在经络的沟通和传注下,才能布散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以发挥其作用,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脉度》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不但说明了经脉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的作用,是人体气血阴阳运行的通路,而且指出正由于经脉的营运,才能使气血阴阳如水流般,对内灌注脏腑组织,对外布散于腠理,而发挥气血阴阳的营养、濡润作用,脏腑腠理在气血阴阳的不断循环灌注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机体强健,这样就能抵御外邪的侵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防止了疾病的发生。反之,若经络失去其营运气血阴阳的功能,则脏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气血阴阳供养,功能失常,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外邪就会乘机入侵而致病。

气血阴阳在经络中的流注,其方式和途径是多样的。考试大网站收集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是运行气血阴阳的主要道路,而奇经八脉则主要以溢蓄和调节气血阴阳为主,故《灵枢·营气》认为人体气血运行,主要遵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的顺序。奇经中的任脉、督脉参与气血大循环,与十二经脉构成首尾连接,如环无端的路线。《类经图翼·经络》曰:“营气出于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上注于肺,受气取汁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其行始于太阴肺经,渐降而下,而终于厥阴肝经,随宗气而行于十二经隧之中,故曰清者为营,营行脉中。”《灵枢集注·营气》尚卿公注:“任脉统任一身之阴,与督脉交通,阴阳环转者也。”“冲脉……盖主行胞中之血,充溢于经脉皮肤之外内,不与经脉循度环转。”其余如阴维、阳维、带脉等,“此皆不与经脉贯通,故不循度环转。”可见十二经循行及任、督循行是气血阴阳在经络中循环流注的主要途径。

气血阴阳虽然在十二经脉中运行,但每一经脉中气血多少并不完全一样。《灵枢·经水》就指出:“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至于十二经气血的孰多孰少,在《素问·血气形志》、《灵枢·五音五味》及《灵枢·九针论》均有记载,但具体内容有一定差异。《素问·血气形志》说:“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而《灵枢·五音五味》的记载,三阳经同《素问·血志形气》,三阴经却是:“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与上述正好相反。《灵枢·九针论》所述三阳经亦同上,只是三阴经却为:“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除太阴外与《素问·血志形气》所述一样。后世各医经注家看法也不一致,但多宗《素问·血气形志》。十二经气血多少,是由该经气化功能作用所决定的,反映了经脉以及相关脏腑的生理特点,并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相应。虽然十二经脉中的气血阴阳各有多少的差异,但因阴经阳经都有相配偶关系,阴经不足则阳经有余,阳经不足则阴经有余。阴阳经之间相互作用,使经脉中的气血在总体上还是平衡协调的。十二经气血多少的理论在临床上有一定意义,在治病调节经络气血时,要考虑经脉中气血的多少。如《素问·血气形志》说:“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这里“恶”可作“不宜”解。不但是针刺,选方用药亦多有考虑。2023-02-18
mcxzy 阅读 26 次 更新于 2025-04-14 04:17: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经络不仅有运行气血阴阳的作用,而且还有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及通导作用。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觉传递,通常称为“得气”、“行气”等,就是经络的感应传导所发挥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经气可以到达病所,起到调整疾病虚实的作用,故《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

  • ”不但说明了经脉具有“行血气而营阴阳”的作用,是人体气血阴阳运行的通路,而且指出正由于经脉的营运,才能使气血阴阳如水流般,对内灌注脏腑组织,对外布散于腠理,而发挥气血阴阳的营养、濡润作用,脏腑腠理在气血阴阳的不断循环灌注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机体强健,这样就能抵御外邪的侵袭,从某种意...

  • 人体经络全解析,一图掌握经络分布与功能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路径,连接着脏腑、体表和全身,是人体健康调控的关键系统。它在针灸和按摩疗法中扮演着基石角色,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络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源远流长,至今仍为维护民族健康发挥重要作用。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14...

  •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