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风的针刺技巧 针刺翳风注意事项

1 翳风的针刺技巧 取穴:坐位,耳垂根部后方凹陷,即下颌支后缘后0.5寸处。
简易取法:
1.将耳垂向后捺,耳垂的边缘即是本穴。
2.头侧向一边,领颈部胸锁乳突肌鼓起,该肌肉前,耳垂后凹陷中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下向内上刺向外耳道,与矢状面成60°。
进针深度:斜刺,从后外向内下方刺0.5-1.5寸(治疗聋哑病),或直刺0.5-1寸(治疗面神经麻痹和腮腺炎),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微痛。

2 翳风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耳大神经为颈丛皮支,由第2-3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纤维。
3.腮腺:是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略呈三角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缘和下颌后窝内。腮腺的表面包以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内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面神经和耳颞神经经过。
4.深面:从浅至深依次分布有胸锁乳突肌(由副神经脊髓根及第2,3颈神经前支支配),头夹肌(由第2-5颈神经后支支配),头最长肌(由第1-8颈神经后支支配),二腹肌后腹(由面神经支配)。

3 针刺翳风作用主治 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之会,故具有舒肝利胆,通利三焦的作用,可祛风通络,开窍,调气降逆,《针灸大成》认为:“主耳鸣耳聋,口眼㖞斜,脱颌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现代临床常用于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㖞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牙关不利,喑哑,腮腺炎,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中耳炎等。

4 翳风常用配伍疗法 1.配百会,风池,丰隆,太冲,针刺泻法,平肝熄风,降浊化痰,治疗肝风挟痰,上扰清窍之眩晕,呕吐,耳鸣,耳聋等。
2.配听会,中渚,外关,丘墟,侠溪,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热,治疗少阳风热上扰之耳鸣,耳聋,痄腮等。
3.配风池,太阳,下车,颊车,地仓,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疏风散邪,治疗风邪入络之口眼㖞斜,口噤不开等。
4.配颊车,尺泽,合谷,少商,针刺泻法,少商点刺出血,疏散风热,清利咽喉,治疗外感风热之咽喉肿痛,面颊肿痛,乳蛾等。
5.配颊车,合谷,内庭,足三里,针刺泻法,清宣阳明,消散郁热,治疗阳明邪热壅盛之痄腮,齿痛,面痛等。
6.配天容,尺泽,复溜,太溪,针刺补泻兼施,养阴清肺,治疗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之咽喉肿痛,齿痛等。
7.配阴陵泉,丰隆,中脘,脾俞,针刺补泻兼施,健脾化痰,治疗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之眩晕,呕吐,耳鸣等。

2023-01-13
mcxzy 阅读 109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3:21: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5 针刺翳风注意事项 1.施针时病人以俯卧位或仰卧位为好,这样不仅有利于施针者的针灸操作,而且有利于预防晕针情况的发生。2.一般针刺深度达到1.5寸时则不可再深刺,否则就有刺中迷走神经的可能性(迷走神经的位置较深,正常情况下不易刺到),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 耳鸣针刺翳风穴、侠溪穴、中渚穴等穴位。详细解释如下:一、翳风穴 翳风穴位于颈部,耳垂的后方。针刺这个穴位可以有效地缓解耳鸣的症状。在进行针刺时,一般需要将针垂直刺入,然后进行捻转等手法,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二、侠溪穴 侠溪穴位于足部的第四、五趾之间的缝隙处。针刺这个穴位可以调理气血...

  • 5. 翳风穴的针灸方法通常是向上角或同侧眼角方向刺入1至1.5寸,治疗耳聋时向内上刺,治疗哑疾时向内正下刺,治疗面瘫时可以向下颌前方的上方透刺。通常不建议直接灸,可以使用温和灸5至15分钟。6. 翳风的名称含义是,翳指用羽毛制成的华盖,即遮盖之物,风指穴内之气为流行的状态。翳风穴表...

  • 1、针刺治疗耳鸣,翳风穴可激活Sp5、下丘IC、外侧丘系核NLL、其蜗神经核CN、中 缝核等中枢部位的神经元;对侧Sp5I的外侧和腹外侧区是刺激翳风穴信号特异传入部位。2、 翳风穴放血治疗,刺络放血以减轻茎乳突孔骨膜炎的水肿对面神经挤压,促进缓解局部充血状态,以减少面神经的损伤,使面瘫得到缓解、...

  •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翳风穴进行身体调理呢?可以采用按摩的方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同时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后,再慢慢放手,如此反复操作。或者手指着力于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读者朋友在自我按摩时,可根据自身情况将两种技法组合起来,每次按摩10—15分钟为宜。此法适用于各种...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