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为何爱用半夏

我导读
现在这个时节,正是临床常用来化痰散饮的药物“半夏”的采收季。如果我们追本溯源回到《神农本草经》之中,它将为我们揭示什么样的半夏本原?半夏作为医圣张仲景钟爱的药物,是否有一套理论可以打通病机、经方与药物之间的联系?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今日文中——
半 夏
(药用部位:根 质地:重)
《神农本草经》:味辛,平。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生川谷。
《伤寒杂病论》:应用半夏的代表经方如半夏散及汤、小半夏汤。
升降(阴阳盛衰):升(阴盛)
“半夏,味辛,平”,辛味可升气,半夏属于“升类(阴盛)”,多用于治疗属于“阴盛”的水饮证。
半夏植株地上部分的叶片很大,而根系很小,半夏存储了大量来自太阳动气的能量。口尝半夏非常辛辣刺激,提示半夏辛味很厚,向上、向外升散的力量很强。
半夏的辛味很厚,主要用于“阴盛”,而不用于“阳虚”,半夏的药用部位是根部,质地较重,可以把药物的力量带到中、下焦,因此可以升散上焦、中焦和下焦的邪气,
历代医家及教材均提示,半夏具有降逆的“功效”,大都将半夏认识为“降法”,根据中医经典的提示和客观的依据,我们总结半夏为“升类”,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何在呢?
这是因为,降逆是半夏的治疗效果,达到这样的治疗效果是由其辛味升散的作用实现的,所以,降逆只是半夏的治症,而并非半夏真正的功效,半夏降逆只是把现象当作了本质的认识。
经方中所用的半夏均为生半夏,但生半夏之辛辣非常峻烈,所以,当今所用的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均为用少量白矾加工,白矾具有强烈的收敛功效,一方面缓解了生半夏的峻烈之味,使得用药更加温和、安全,但一方面也减损了生半夏的升散之力。
半夏擅长升散属于“阴盛”的水饮。
病机(病性病位):水饮;中下焦
邪气留滞于咽喉,正气奋起与之抗争,欲通过向上、向外升散的方式祛除邪气,而正气抗邪能力不足,出现“喉咽肿痛”的症状,而难以自愈。此时用辛味的半夏,协助正气升散咽喉部位的“阴盛(实寒证)”,邪去症已。
同样道理,邪气留滞,正气欲升散邪气,则停于中焦的“阴盛(水饮证)”会出现“心下坚”,正气升散之,会出现“头眩,胸胀,咳逆”的症状;停于下焦的“阴盛(水饮证)”,正气与之相争,会出现“肠鸣”,以半夏助正升散之,则邪去症已。
半夏通过升散来发挥功效,体现出对症状的治疗就是“下气”。
半夏擅长治疗属于“阴盛”的水饮证,以水饮证为病机的多汗,应用半夏可以体现“止汗”的治疗效果。
对“伤寒寒热”的治疗,半夏一般是通过配伍应用,同样是应用其升散的功效。
附录:相关经方
1.半夏散及汤
半夏散及汤由半夏、桂枝、甘草配伍组成。
方中半夏辛平,桂枝辛温,甘草甘缓,全方属于辛温升法。
“阴盛”(实寒证)之邪停于咽喉,正气与之相争而升散之,所以出现“咽中痛”的症状。正气升邪能力不足,应用擅长作用于咽部且升散邪气的半夏散及汤,邪气得散,咽痛症已。
临床中,属于半夏散及汤证的咽痛非常多见,本来属于“阴盛”(实寒证),应治用辛温升法,而临床中却被反复按照“阳盛”(实热证)来治疗,应用抗生素或苦寒之品就是此类治法,这都是根据经验治疗而非辨证施治的结果。
临床可以依据脉证对咽痛的升降治疗进行鉴别,半夏散及汤的脉证以左手寸部太过脉为特征,而“阳盛”(实热证)的咽痛,以右手脉太过为特征。
2.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由半夏与生姜两味药组成。全方属于辛温升法,用于治疗病机属于“阴盛”的水饮证。
小半夏汤的病机是“心下有支饮”。支饮作为一种邪气停于心下,正气必与之相争,正气祛邪的方向是向上攻冲升散,限于正气抗邪能力不足,所以出现了上逆“呕”的症状,但仍旧难以将邪气祛除。药用辛平的半夏兼辛温的生姜,既擅长升散水饮,也擅长作用于中焦心下这个部位,两者合力升散,则支饮得除,呕吐自止。
通过此方,我们也能够发现,半夏的“止呕”“降逆”仅仅是治疗作用,而非背后发挥作用真正的功效。以现象当本质,以经验当法则,是后世对于方药功效的主观演绎和发挥,这也是给我们认识方药增加了许多困难的主要因素。
经方药学重磅新书
之前悦读中医为大家推荐过陈建国老师的经方医学著作《仲景阴阳脉法》,相信大家对于陈老师以“阴阳盛衰”解析脉象的方法一定耳目一新。最近,陈建国老师“阴阳盛衰”理论体系新书《神农升降药法》和《经方脉证图解》正式出版,将为大家从更多方面展现陈建国老师的“经方世界”——
《神农升降药法》,回归中医的原点,以阴阳理论为指导,总结中药的功效由“气、味、质、部、特”五个元素所决定,提出一味中药其实仅有一个功效,中药纷繁复杂的治症仅仅是这一个功效通过升降治法发挥的治疗作用,因此,领会了中药的这一个功效,就可以把握中药治病的本质,从而达到灵活而准确应用的目标。书中对经方中常用的50味中药进行了详细解读,阐释了《神农本草经》中的相关记载,并且从药物组成的角度,结合升降治法,对相关的经方进行了解析。
本书内容是脉证经方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升降药法”为重点,如果结合“阴阳盛衰”和“阴阳脉法”,可以更高效地指导临床。
2022-07-15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13 11:30: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半夏植株地上部分的叶片很大,而根系很小,半夏存储了大量来自太阳动气的能量。口尝半夏非常辛辣刺激,提示半夏辛味很厚,向上、

  • 总的来说,张仲景的半夏散及汤以其独特的配方和显著的疗效,在治疗咽喉疾病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价值。通过合理使用这一药方,许多人得以缓解咽喉不适,恢复健康。

  • 瓜蒌薤白半夏汤,被张仲景誉为活血化瘀的良方,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此方剂不仅传承久远,而且在现代依然备受青睐,因其具有显著的活血化瘀效果。张仲景指出,瓜蒌、薤白、半夏这三种中药材各自具有出色的活血化瘀功效。当它们巧妙搭配,经过煎煮制成汤剂服用时,能显著促进血管畅通,有效缓解血管堵塞的状况。此...

  • 咽喉异物感可能是由不健康的饮食和情绪结合引发的,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食道癌。不良饮食可能导致咽炎,而情绪问题可能导致胸闷等不适。半夏厚朴汤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化解因痰气交阻而产生的咽喉阻塞感。半夏厚朴汤由半夏、茯苓、厚朴、生姜和紫苏五味药材组成。半夏具有化痰的功效,茯苓利水且能健脾...

  •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当中所给出的方子,方子的立意主要就是培补中气、疏通中气,疏通中气主要采用的是辛开苦降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个方子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对不少的消化系统疾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主要适用于气入中焦,伴有湿滞痰浊的患者,应用该方,效果治疗良好。从现代疾病角度...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