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自序中称,撰写此书的原因

伤寒杂病论自序中称,撰写此书的原因是破除迷信,所以以正确的观点写成《伤寒杂病论》。
他著作的自序中写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来众方。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僳,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借其命,若是轻生。

东汉末年天下乱离、兵戈扰攘,张仲景看到腐朽的政治局面,加上疫病流行,自己宗族中的人多死亡于疫病。
因此他抛弃仕途,开始发愤钻研医学,拜同乡张伯祖为老师,当时的人都说,张仲景的学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他的老师,因此写成《伤寒杂病论》这部杰出著作,决不是偶然的事。
东汉末年期间,社会上巫术治病、迷信鬼神有一定的市场,所以一旦患病,往往因得不到救治而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健康,张仲景看在眼里,心中非常感慨。张仲景如此大声疾呼,破除迷信,所以以正确的观点写成《伤寒杂病论》,决不是偶然的事情。
张仲景把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引起病理生理的变化现象,以及病势进退缓急等变化,加以综合、分析,用三阳经、三阴经的名词,归纳成为六个证候类型。
2022-03-04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4 04:52: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杂病论自序中称,撰写此书的原因是破除迷信,所以以正确的观点写成《伤寒杂病论》。他著作的自序中写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来众方。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

  • 按照楼主的说法,于205年就是建安十年开始写《伤寒杂病论》,而且“用了较长时间”。而华佗死于208年。所以,华佗读《伤寒杂病论》的可能性不大。

  • 王叔和搜集了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古代医家有关脉学的论述,并加上自己的临床体会和见解,终于写出了这部著名脉学专书。《伤寒论》、《金匮要略》经过连年的战争,许多书简(当时造纸术尚不成熟,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的)都散落佚失或残缺不全了,即使是几十年前才完成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同样的...

  • 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大部分。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伤寒杂病论》亦有散失,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到了北宋时代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