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推拿取得了什么发展?

隋唐时期,推拿疗法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在医学分科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根据《唐六典》记载,隋代太医署按摩科设有按摩博士20人,按摩师120人,按摩生100人。
隋代大业年间(605—617),太医博士巢元方撰写了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该书的特点是各病证之后均不列方药,而是附以详细的“补养宣导”之法,其中包括大量的按摩法(主要是自我按摩法),这些按摩法结合肢体导引,既可对症施治,又能养生防病。
唐代改太医署为太医院,对按摩科人员进行了调整,设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增设按摩工16人,还有按摩生15人。当时的按摩博士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按摩科培养的对象不仅要承担临床治疗任务,还要负责宫廷保健,指导皇室成员的导引养生活动。当时的正骨科也隶属于按摩科,所以在按摩手法中也包括了一部分骨折整复手法。唐代中期蔺道人撰写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最早的骨伤科专著,现存的《理伤续断方》是其残卷,书中提出的治疗闭合性骨折的四大手法即“揣摸”、“拔伸”、“撙捺”、“捺正”,对后世正骨推拿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我国医学史上曾被誉为“亚圣”、“药王”,按照新唐书和旧唐书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推算,他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682年,终年140岁。在他撰写的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除记述了大量的中医药内容外,对当时的推拿疗法也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总结,分别对内科、儿科、妇科、骨伤科疾病的推拿疗法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
《千金要方》说:“治小儿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五物甘草摩膏方:甘草、防风各一两,白术二十铢,雷丸二两半,桔梗二十铢。右咀,以不中水猪油一斤煎为膏,以煎药,微火上煎之,消息视稠浊,膏成,去滓,取如弹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儿百过,寒者更热,热者更寒。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关于内科疾病的手法治疗,《千金要方》介绍了“治肠随肛出转广不可入方:生栝蒌根取粉,以猪脂为膏,温涂,随手仰按,自得缩入”;“蛔心痛”,“以手按而坚持之,勿令得移”。对于妇产科疾病,《千金要方》说:“治妇人阴下脱若脱肛方:羊脂煎讫,适冷暖以涂上。以铁精敷脂上,多少令调。以火炙布暖,以熨肛上,渐推纳之。末磁石,酒服方寸匕,日三”;“治逆生方:
以盐涂儿足底,又可急搔之,并以盐摩产妇腹上即愈”。《千金要方》还介绍了急性腰扭伤和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手法治疗经验:“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据蹑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徐牵偃卧,头到地,三起三卧,止便瘥”;“治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一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即急出,恐误啮伤人指”。
《外台秘要》为唐代医家王焘于公元752年撰写,书中介绍了很多手法治疗的内容,如心绞痛的手法治疗:“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疗心痛,痛及已死方:高其枕,拄其膝,欲令腹皮蹙柔,令其脐上三寸胃管有倾,其人患短气,欲令人举手者,小举手问痛差,缓者止”。
手法医学在唐代已经传入海外。日本文武 大宝二年(702)颁布的“大宝令”中规定的按摩科编制与我国唐代的编制完全相同。
2019-08-05
mcxzy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4-09-21 05:45: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