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解毒消肿类 委中—膈俞

【单穴功用】
委中,又名血郄、委中央、郄中、中郄、腿凹。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因其穴居腘窝正中,委曲之处,故名委中。此处血络丰盛,视而可见,临床上常用于放血为治,故又名血郄。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下合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它具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膝、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用于治疗腰脊强痛、下肢屈伸不利、丹毒、痧症、霍乱(类似急性胃肠炎)、中暑、小腿肚转筋(腓肠肌痉挛)、中风昏迷,半身不遂、风湿痿痹、热病汗不出、疔疮、发背、湿疹、肛门瘙痒、乳痈、遗溺、小便难、虚汗盗汗。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又为八会穴之一——血之会穴。本穴内应横膈,又善治膈肌病证,故名膈俞。本穴具有清血热、止出血,益气血、疗虚损,和胃气、宽胸膈、止呃逆之功。用于治疗呕吐、噎膈、饮食不下、呃逆、咳嗽、气喘、潮热、盗汗、胃脘疼痛、两胁胀痛、腹中痞积、热病汗不出、怠惰思卧、各种血证(吐血、咯血、大便下血)。

【伍用功能】
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下合穴,"下"指下肢而言,"合"有汇合的含义,下合穴乃六腑相合于下肢阳经的腧穴,按照《内经》:"合治内腑"的原则,本穴具有调整膀胱经的经气,奏舒筋活络、强健腰膝、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
膈俞为血之会穴,有清热凉血、益气止血、和胃降逆、宽胸快膈之力。委中以泻血热为主;
膈俞以清血热为要。委中突出一个"降"字;膈俞侧重一个"升"字。二穴相合,一清一泻,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
1.丹毒,此症多因风热化火,湿热化火,外伤感染所致。病之初起,患部焮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症。
2.头痛,证属瘀血阻络者。
【操作法】
委中:俯卧,于腘窝横纹中点,二肌腱之间取穴。直刺0.5 1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膈俞:俯卧,于第7胸椎棘突下、至阳穴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肩胛骨下角相平。向下斜刺0.3 0.5寸,或向脊柱方向斜刺0.5 1.2寸。
【经验】
委中—膈俞伍用,治丹毒时,委中以三棱针点刺放血为法,膈俞先用针法,继用拔火罐,以出血为度。盖放血治之称为放血疗法,是属古之刺络法的范畴。其治疗作用有解表退热、祛风止痒、醒脑开窍、凉血止血、消肿止痛、镇吐止泻等。
瘀血头痛案例
京城名医于书庄先生1987年7月17日治疗一患有瘀血性头痛之男性患者,病起于20岁时右头部被重物击伤,即见局部青紫肿痛,几天后瘀血被吸收,但出现右侧头隐痛,持续10余年,未予治疗。近2年来转为闪电样刺痛,多在午后、晨起时发作,阴雨天加重,每次发作持续30秒钟左右,疼痛重时用手指按压可减轻。舌质红,脉弦细。血压15/11.4千帕(114/86毫米汞柱),头颅CT未见异常。证属瘀血阻络。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处方:膈俞、委中、阳陵泉。操作:上穴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一次,留针20分钟。针刺膈俞有柔和酸胀之针感,针委中有触电样感觉,针阳陵泉有较强的酸胀感,有上述感觉者为得气,气至病所。治疗2次后,头痛缓解,又针3次,以资巩固。随访3个月,未见再发。
按语:患者系外伤损络、血瘀气滞、阻塞络脉,故见头痛经久不愈,虽未见有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脉涩等血瘀之舌脉之象,但根据痛有定处,其痛如针刺样的症状判断,职是血瘀头痛无疑。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膈俞乃血之会穴,委中为膀胱经之合穴,二穴伍用,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之功,阳陵泉为筋之会穴,足少阳之合穴,因其痛在侧头,属少阳之位,故针之以疏通少阳经气,活血化瘀而止痛。作者在临证之际,治疗多例脑外伤之头痛,皆用此法,无不收效。
2022-06-15
mcxzy 阅读 103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1:16:1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承山,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本穴具有舒筋活络、通调腑气、凉血止血、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腰背疼痛、腿痛转筋、膝下肿、足跟痛、便秘、痔疮、脚气、小儿惊厥等症状。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

  • 液门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溜,为荥水穴。按"荥主身热"之理,本穴既有良好的清热作用,又具水穴之性,尚有滋阴降火之功;鱼际为手太阴脉气所溜,为荥火穴;它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清利咽喉,凉血止血之功。液门为荥水之穴,清中寓补;鱼际为荥火之穴,清泄力顿。二穴相合,水火同用,相互制...

  • 委中—女膝伍用,用于治疗发际疮(类似多发性毛囊炎),可伍用大椎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并加拔火罐,其效更著。然而本病往往经久不愈,故宜坚持治疗,切勿半途而废。据传:刘汉卿郎中患牙槽风,经针刺委中、女膝,是日脓出血止。

  • 阳谷,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行,为本经经火穴。穴在手外侧(尺侧),当兑骨(尺骨茎突前外下方)凹陷处,形如小谷,故名阳谷。本穴具有疏调经气、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颈颔肿、手腕及前臂外侧(尺侧)疼痛、热病无汗、头眩...

  • 归来以升清为主;太冲以清降为要。归来突出一个"补"字;太冲侧重一个"泻"字。二穴伍用,一升一降,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升阳举陷,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益彰。【主治】1.睾丸肿痛。2.阴挺(子宫脱垂、 壁膨出)。3.小肠气痛,疝气诸症。【操作法】归来:仰卧,先取耻骨联合...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