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解毒消肿类 阳谷—侠溪

【单穴功用】
阳谷,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行,为本经经火穴。穴在手外侧(尺侧),当兑骨(尺骨茎突前外下方)凹陷处,形如小谷,故名阳谷。本穴具有疏调经气、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颈颔肿、手腕及前臂外侧(尺侧)疼痛、热病无汗、头眩目痛、耳鸣耳聋、牙痛、舌强不能吮乳、小儿瘛疭。

侠溪,又名夹溪。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溜,为本经荥水穴。侠溪者、水也,有水可称为溪。穴居足小趾、次趾歧骨间,本节前之凹陷处,因其两趾相夹之间如溪,故名侠溪。本穴具有清热泻火、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眼外眦(外眼角)肿痛、头痛、目眩、耳鸣、耳聋、颊颔肿、胁肋痛、足背红肿、五趾痉挛、足心发热、热病汗不出。

【伍用功能】
阳谷为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行,为本经经火穴。火性炎上、属阳,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
侠溪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溜,为本经荥水穴。按"荥主身热"之理,有清热泻火、滋水涵木、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之力。
二穴配伍,协力而行,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
1.目赤肿痛,证属肝胆火旺者。
2.颔肿口噤诸症。
3.胸胁胀满、疼痛等症。
4.伤寒热病汗不出等。
【操作法】
阳谷:侧掌,手心向前,由腕骨直上,相隔一骨(三角骨)的凹陷处取穴。直刺0.2 0.3寸。
侠溪:正坐垂足着地,于足背第4、5趾缝端取穴。斜刺0.2 0.3寸。
【经验】
阳谷—侠溪伍用,出自《百症赋》:"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医宗金鉴》:"侠溪主治胸胁满,伤寒热病汗难出,兼治目赤耳聋痛,颔肿口噤疾堪除"。盖一以阳谷疏解太阳经气,而清热泻火,解表退热,消肿止痛;一以侠溪疏解少阳经气,而清热泻火,通络止痛。合而用之,太阳、少阳二经并行,故清热泻火,消肿止痛,解表退热之力增强。
2022-06-08
mcxzy 阅读 110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5:44: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承山,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本穴具有舒筋活络、通调腑气、凉血止血、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腰背疼痛、腿痛转筋、膝下肿、足跟痛、便秘、痔疮、脚气、小儿惊厥等症状。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

  • 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下合穴,"下"指下肢而言,"合"有汇合的含义,下合穴乃六腑相合于下肢阳经的腧穴,按照《内经》:"合治内腑"的原则,本穴具有调整膀胱经的经气,奏舒筋活络、强健腰膝、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膈俞为血之会穴,有清热凉血、益气止血、和胃降逆、宽胸快膈之力。委中以泻血热...

  • 液门为手少阳三焦脉气所溜,为荥水穴。按"荥主身热"之理,本穴既有良好的清热作用,又具水穴之性,尚有滋阴降火之功;鱼际为手太阴脉气所溜,为荥火穴;它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清利咽喉,凉血止血之功。液门为荥水之穴,清中寓补;鱼际为荥火之穴,清泄力顿。二穴相合,水火同用,相互制...

  • 阳谷,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行,为本经经火穴。穴在手外侧(尺侧),当兑骨(尺骨茎突前外下方)凹陷处,形如小谷,故名阳谷。本穴具有疏调经气、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用于治疗颈颔肿、手腕及前臂外侧(尺侧)疼痛、热病无汗、头眩...

  • 归来以升清为主;太冲以清降为要。归来突出一个"补"字;太冲侧重一个"泻"字。二穴伍用,一升一降,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升阳举陷,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益彰。【主治】1.睾丸肿痛。2.阴挺(子宫脱垂、 壁膨出)。3.小肠气痛,疝气诸症。【操作法】归来:仰卧,先取耻骨联合...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