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背方剂?

在我还没有学中医的时候,就听说搞中医一定要背《药性赋》和《汤头歌》等等。但在中医学院学习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没有强调背诵的重要性。课程分了选修和必修,内容分了一二三类,考试范围分了重点和了解等。学生首要应付的当然是考试,却往往忽视了中医基本技能的背诵,总是想先把考试解决了,其他的东西可以在临床的时候慢慢补充。就这样本科五年下来,学的东西随学随忘,到最后脑子似乎没留下什么东西,真到临床的时候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个时候再去背诵,虽是亡羊补牢到也为时不晚,但很难有好的效果了,因为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了。饭做夹生了,再回锅怎么也不爱熟!
在我看来,若想牢固地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背诵是头等重要的,理解和运用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你连内容都不知道,又何谈去理解、分析和运用呢!如果不需要背,那老祖宗就不用费那么大劲儿把那么多中医知识编成歌诀了。《医宗金鉴》之所以在师带徒的学习方式中以及民间中医那里被视为学习的必备书籍,就是因为它歌诀试的背诵体列宜于掌握。
我的体会是《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可以“徐图之”一点一点的慢慢去背,中药和脉学也可以理解性的掌握(当然能背下来更好)。但方剂一定要背,而且要够一定的数量。用药如用兵。一味一味的单药都是散兵游勇,一个又一个经过前人验证的方剂才是一支支队伍。相信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会深有这样的体会——常被老师问到的就是方子,那还仅仅是组成。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洪图教授不止一次地感叹,现在太多学生,包括研究生和年轻的医生,掌握的方剂太少。这你还怎么去看病呢?
到底该如何背方剂?我把我的感受和经验告诉大家,信不信由你。
一、方剂(歌诀)版本的选择。这一点很重要,首先是《方剂学》教材的一、二类方剂,因为这要兼顾到考试,非教材类的方剂书有些方子的组成和教材的有出入。把这些方剂整理下来,如果你认为某些方剂的歌诀编得不好,可以自己修改,这样更容易记住。然后做个备份,免得丢失前功尽弃。除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那就可去背汪昂的《汤头歌诀》了,汪昂虽然算不上出色的临床医学家,但至少他的方歌公认编得是最好的:有方名,有组成,有主治。这里面有些方剂与教材重复了,略过,选剩下的背。最不能用来背的就是《趣味方剂歌诀》这类的书,因为难以融入方名和主治,而且编进去的药绝大多数都以谐音的方式写入,日久极易搞混,张冠李戴,学中医切不可找捷径,所以这种方法万万不可取。如果你用了这种法,时间越久越会发现其遗害无穷。
二、经方的背诵。《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不用问了,这必须得掌握。除了教材选过的,这些经方编得比较好的,是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和《金匮方歌括》。经方的药量都是极严格的,所以陈念祖的歌括里编入了药量。但他的这些方歌也有不好的地方,很多都没有方名,这方面和汪昂比起来,要逊色些。所以经方背起来有些难度,虽然大多数方子的药物都不太多。
三、杂方。除了上述的这些方剂,还要掌握后世医家的一些代表方剂,相对于经方被称为时方。这里面包括温病、妇科、儿科、五官科和外科的一部分方剂。这些大多都没有方歌,需要自己编写。这类方子看似有些麻烦,但自己编写也有好处在里边——原创当然容易记得,更主要的是后世医家,在结构方剂时很多都参考了前世医家的成果——有多少方子里有张仲景的桂枝汤,恐怕没人能说得清。再比如圣愈汤,就是四物汤加参芪。这样组织起来就容易许多。
不管怎么说,背诵是个挺枯燥的事,但这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固有特点,舍此别无他途。如果你受不了这份罪,那我劝你尽早改行!2012-12-29
哈哈,是你没有进入学习中医的兴趣中去,当你理解了这个方剂的用处并且治疗了一个病的时候,你就会记住了。比如麻杏甘石汤,你碰到一个热喘的病人,那就记住了。2012-12-29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4-11-14 12:11: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