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 穴,经,脉,络?具体怎么理解?

假如人体是中国版图的话
经就相当于高速公路,是连接人体内脏腑、器官之间运输能量的通道
络就相当于国道和省道,与经的作用一样,但没有穴位
穴就相当于被高速公路连接起来的城市,是调节能量运输的枢纽
人体有12条正经,361个穴位,络就很多了,没有名字
脉就是血脉了,但中医认为还具有运送气的作用
气在外血在内就形成脉了,因为古代没有解剖,所以是这样理解了2005-12-26
人体经络是怎么回事?

作为古老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医学界也别树一帜,久享盛誉。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医书中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其中尤以《内经》为最。古代医学一般把经络看作运行血气通道,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枢纽。但至于经络究竟是人体的什么结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等问题,千百年来,尽管历代无数医家对此穷究细考,却始终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然而到了本世纪50年代由于经络传感现象被重新发现,尤其是我国医务工作者根据经络学说首创针刺麻醉术,从而震惊世界医坛后,有关的经络研究便日益活跃了起来,新学说、新观点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日本学者大久保适斋在100多年前提出的经络活动是植物神经活动、尤其是交感神经活动的观点得到了复活。它被不少现代西方学者所承认。如美国生物学家史密斯和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亨根。并且他们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经络的实际行径与人体解剖学中的植物神经系统十分近似。所谓经络传感现象就是植物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而传导所需的能量,是由生物能源-三磷酸腺苷水释放出来的。但遗憾的是,以上观点还缺乏应有的实践基础。

其次是新西兰大学学者托马斯提出了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新的网状管道结构的学说。他把这种结构称做“自身原位丛”。他认为‘自身原位丛’是人体进化过程中留下的残迹。”这当然也还只是一种假说。因为人体内是否真的存在“自身原位丛”,还有待考证。

其三是我国学者孟昭威提出了第三平衡说。他认为经络传感速度介于神经和内分泌调节速度之间,是协调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未知系统,它与现代生理学中已知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协作,共同完成全身平衡调节的功能。此说角度新颖,也有一定的生理根据,但缺乏形态研究的支持,因而很难得到公认。

其四是我国的薛崇成和美国李宋宁等一些学者主张经络系统并不是人体的特殊结构或系统,只不过是大脑皮层中的循行性立体反射系统而已。
2005-12-26
经和络有什么区别呀2005-12-27
mcxzy 阅读 30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0:42: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以及十二经别的分支、经筋和皮部;络脉则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奇经八脉是经脉系统中独特的八条经脉,它们并不直接隶属于十二正经,而是别道奇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性。这八条经脉分别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

  • 具体来说就是这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 什么是八脉交会穴 ?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刚才介绍了十二正经和八脉的概念,这八脉交会穴就很好理解了。八脉交会穴就是这十二正经和八脉相教会的八个特定腧穴,这八个穴位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

  • 三焦经:起于少泽,止于丝竹空,阳池是原穴,外关是络穴,对胸、心、肺的健康至关重要。 小肠经:从小指末端的少泽,至听宫,腕骨是原穴,支正为络穴,涉及小肠和咽喉功能。 足部经络

  •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功能包括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人体的穴位,又称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

  • 手阳明大肠 手少阳三焦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足少阳胆 足太阳膀胱 足太阴脾 足厥阴肝 足少阴肾)、奇经八脉(督 任 冲 带 阴跷 阳跷 阴维 阳维)、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及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浮络。我们常说的十四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穴位可就多了,有十四经穴,归属于十四...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