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伤寒论桂枝汤是“众方之祖”?

为什么桂枝汤是“众方之祖”?(你确定你弄明白了?)

所以麻黄汤中用桂枝,桂枝汤中不用麻黄。#慢病防治知识# #中药科普#

芍药和桂枝合在一起可以和营,桂枝虽然能散风寒,但它不能和营,加芍药可以和营,所以桂枝汤中加芍药。

生姜也可以用,它是温通阳气的,只要是阳气不通都可以使用。它和甘草是解不开的,甘草是滋补汗源的。

发汗都得有汗源,人吃饭以后发汗这是有汗源,如果中焦虚了,没有汗源了,则发不出汗,虚人即无汗。用桂枝汤时,不是因人虚得无汗了,而是一定要补助中气以滋汗源。

桂枝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发汗散风寒,其整个方意是鼓动春阳之气以散风寒,所谓春风解冻嘛!这样,里边的阳气充足了,外边的寒气自然就消解了。

所以,桂枝汤就是散风寒的药。感冒了,用点桂枝汤。

桂枝汤立方是以桂枝为主,阳旦汤以升阳为主,用附子,如它不加附子,阳气就无源生发,加上附子,就有肾阳了。

小建中汤中亦用桂枝汤,用它加上些饴糖固中,就把发散的性质变成了温中的性质。

再加上些白芍,白芍是舒肝脾的(腹痛加白芍嘛),加上些白芍,肝脾就调和了。

这样把桂枝汤温阳的作用变成温中的作用,不让它往外发了,让它温中,这不就建了中了,所以叫小建中汤。

建中是建中阳之气,而不是补中,和四君子汤不一样,四君子汤是补哩!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把温充肝阳的药和收敛性的潜阳补肾的药合在一起,叫它返回来补充肾阳。

它补肾阳,和桂、附不一样,只能振发,只能辅助阳气生发,阳气生发出来,肝阳充盛了,肾阳自然充盛。

现在人们弄不通阴阳升降的道理和作用,认为阴只是阴,阳只是阳,不知道大气的循环就是,冬季阳气亦变成阴的了,夏天阴气也变成阳(热)的了,这就是阴阳升降的作用。

所以,到了夏天地下是凉的,到了冬季地里头是温的,阳气收敛在内了,如阳气发散在外,地里亦就冷了。

讲桂枝汤,不懂阴阳转化的问题,桂枝汤就讲死了。光知道它调和营卫、散风寒,中风了用个桂枝汤,伤寒了用个桂枝汤,弄通了这不是可以随意加减嘛!

桂枝助阳,芍药和营,它的发汗不发汗是在生姜那儿呢!重用姜就可以发汗,不用姜就不发汗。

麻黄汤中为什么不用姜呢?它是利用麻黄开表,它有桂枝的热力助动,就可以发汗。而麻黄汤中用杏仁,杏仁是降逆理气的,理肺气开表就得理气,肺主皮毛嘛!

只要把阴阳表里循环的关系弄通了,药物自然就好办了。

主要是以生理为主,生理弄通了,病理自然就通了,病理通了,治疗就随着病理来,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多会儿也不变。

众方之祖,一个就是表证。大部分都是先有表证,“风为百病之长”,“百病皆属于风”。

中风了用点桂枝汤,就咱们一般治病也是先治感冒,后治杂病。《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排列亦是先治感冒。人身上要是不外感,杂病亦就少了。

现在为什么病复杂了,很多情况就是最初外感时他们不会治,失治误治治复杂了。只要把感冒能掌握好,杂病就少了。这是众方之祖的一个意思。

另一个意义是人身上的生发之气都是源于春阳之气的振发。

如果说肝阳之气不生了,万物就不能生发,所以有厥阴证。厥阴证要转不出阳气来,厥则不生,厥则死了。

厥阴里头热多为病退,寒多是病进。热多虽亦病,但是它以阳为主,只要厥阴的阳气充足,即自自然然地生化就产生出来。

如厥阴的阳气不足了,就厥在里边了,厥在里面就不能生发出来了。

这样说来振发肝阳也是“祖”,这一点在治病上很重要,桂枝汤即是鼓动春阳。

桂枝汤的意义主要是调和阴阳,只要把阴阳能调和了,会调和阴阳了,那就会治病了。所以说桂枝汤是众方之祖。2022-08-08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5 19:50: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桂枝汤的意义主要是调和阴阳,只要把阴阳能调和了,会调和阴阳了,那就会治病了。所以说桂枝汤是众方之祖。

  • 桂枝汤是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一个经典方剂,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五种药材组成。该方剂因其在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广泛的治疗范围,被誉为“众方之祖”和“天下第一方”。桂枝汤的主要作用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等疾病。它的应用不仅限于传统中医的领域...

  •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出处可参照郝万山先生的讲义视频,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4]内容 《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

  • 桂枝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而且是伤寒论中的众方之魁,被誉为“群方之祖”。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是什么意思,和提高免疫力啥关系?伤寒论中的伤寒病,其实就是现在所说风寒感冒、流感等病,寒冷的冬季所发生的流感、感冒、 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都属于外感风寒所致,...

  • 桂枝汤为众方之首,乃千古名方。其方义几乎无人曰不晓。但用于临床却常畏首畏尾。无非是南方无伤寒,夏天无伤寒之说,先入为主。因而临床上纵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亦视而不见。更若据《内经》:“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不问见症,但以发病时间以认症。故后世见到夏月发热恶寒...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