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伤寒论的注解伤寒论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芳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秩。(医统本作“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余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后虽有学人,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仆忝医业,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余年矣,虽粗得其门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于室,常为之慊然。昨者,解后(医统本作“邂逅”)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昔所谓慊然者,今悉达其奥矣!亲觌其书,诚难默默,不揆荒芜,聊序其略。\x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x

2016-06-01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5:15: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成无己。成无己,聊摄人,约生于北宋嘉祐八年或治平元年(1064年),卒于金正隆元年或金正隆二年,享年九十余岁。成无己在50岁左右始开始注《伤寒论》,历时40年方成定稿即《注解伤寒论》,这是《伤寒论》成书千余年间首次全文注释《伤寒论》者,并成为明清以后医家研究...

  • 《伤寒论》之注释,起于金代成无己之《注解伤寒论》。此前《伤寒论》诸研究者,如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等,严格而言,均非注释,故《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将其纳入“发挥”之列。继成无己注本后,《伤寒论》的全注本较早的有: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8卷(刊于1589年),张遂辰《张卿子伤...

  • 注解伤寒论的作者是:张仲景。《 注解伤寒论》,伤寒著作。十卷。张仲景著,成无己注。书成于1144年。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刻《 仲景全书》时,盛赞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经)、素(问)、灵枢诸书以发明其奥:因仲景方论以辨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究药病...

  • 伤寒一日①,太阳受之,脉若静②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③者,为传也。(4)【注解】①伤寒一曰:外感病早期。伤寒:此指广义伤寒,与上条狭义伤寒有别。一日,约略之辞,指患病初期。②脉若静:脉象变化不很大,与太阳表证相符,如伤寒脉浮紧,中风脉浮缓,无数急之象。③脉数...

  • 推荐版本:张仲景原著的《伤寒论》以及后世医家如宋代的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或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都是非常好的版本。这些注解对原书的解读详尽而深刻,对于理解古代医籍,特别是其中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运用,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以下为推荐版本的 一、《伤寒论》原著的重要性 张仲景原著的《伤寒论...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