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的内容精要

《针灸甲乙经》12卷,128 篇。对人体生理、病理,经脉循行,腧穴总数、部位、取穴,针法、适应症、禁忌症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书中论及人体生理、病理,基本是按照《黄帝内经》,但对针灸治疗学的特点,重新进行了编排。把与“用针”有密切关系的 放在卷首,起开宗明义之效。全书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针灸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针灸的临床运用。理论部分包括前六卷,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再次是人体腧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主治,书中共叙述腧穴350个,(其中单穴51个,双穴299个)而不是如其所说的365穴,这些穴位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方便寻检,每一穴均有针刺的深度、灸灼的壮数;再次叙述诊法,重点介绍脉诊的内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绍针道,针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后介绍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进行了一些阐释。对于这些内容,皇甫谧都做了详细的考订。仅孔穴的位置考证上就纠正了不少前人的失误。如位于腹部正中线上的中脘穴(古时又称太仓穴),三国时东吴太医令吕广的《募腧经》说是在脐上三寸,而经皇甫谧考证是在脐上四寸处。因为中脘下一寸为建里,建里下一寸为下脘,下脘下一寸为水分,水分下一寸为脐,正好四寸。我们今天中医临床所采用的中脘穴定位,就是根据皇甫谧的说法来确定位置的。对于禁穴也有很深入慎重的研究。如“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脾,十五日死”、“刺中肾,三日死”、“刺中胆,一日半死”、刺坏大血脉,“血出不止死”。临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绍内科(包括伤寒热病、中风、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病症的针灸治疗,其中内科共43 篇,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3 篇,主要论述痈疽,至于妇科及儿科,各有1篇各论述20种及10种该科病症。其中叙述病例880余症。这些病症除了根据《黄帝内经》外,还有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充。皇甫谧对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配穴规律、操作方法等均有详细的记载。皇甫谧对具体操作是很重视的,对针灸的具体操作都做了非常详尽的解说。这种对临床的重视,与其研究的初衷是一致的。

2016-05-14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6:14: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经典之作,它融合了《素问》、《灵枢》以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以天干编次,内容主要阐述医学理论和针灸技术。皇甫谧因病而研究,删繁就简,提炼精要,最终编撰成书,被誉为"晋朝高秀,洞明医术"。该书在中国针灸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在《素问...

  • 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针灸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针灸的临床运用。理论部分包括前六卷,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再次是人体腧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主治,书中共叙述腧穴350个,(...

  • 一、基本内容概述 针灸甲乙经是古代医家关于针灸疗法的重要典籍。该书主要阐述了经络穴位、针灸方法、治疗原理及临床应用等内容,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历史背景 针灸甲乙经的产生背景是古代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古代医家通过观察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结合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针...

  • 《针灸甲乙经》卷一至卷六为中医基本理论和针灸基础知识,卷七至卷十二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腧穴主治。卷一主要论述人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与肢体五官的关系等。卷二论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标本、经脉的循行路线和发病情况以及骨度、肠度等。卷三为腧穴主治部分,共厘定...

  • 《针灸甲乙经》概述 中国针灸学的瑰宝,《针灸甲乙经》[1]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源自《素问》、《灵枢》(古称《针经》)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按照天干排序,内容涵盖了医学理论与针灸技术。皇甫谧,这位史学家因疾病驱动,研习医术,尤其针灸,他删繁就简,提炼精要,形成了这部著作。其人...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