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针灸甲乙经简介

《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魏晋间皇甫谧撰 。成书于魏·甘露年间(256~259)。本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书为主要依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主要载述脏腑、经络、治疗等理论,并详载全身349个经穴的部位和主治疾病、针刺分寸、艾灸壮数等。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而且也是研究《黄帝内经》等古传本的重要文献。对国内外的针灸学发展均有重大影响。《针灸甲乙经》共十卷,后改编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因此它较之《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更为丰富。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文献学角度来说,《针灸甲乙经》可以校正《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在线阅读:zhongyiguji.21tcm/395/zhenjiujiayijing/index.s

详见百科词条:针灸甲乙经 [ 最后修订于2015/10/18 11:25:06 共6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2022-10-26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6:11: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魏晋间皇甫谧撰 。成书于魏·甘露年间(256~259)。本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书为主要依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

  • 《甲乙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的全名是《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这部作品最早被认为是皇甫谧所撰,这一观点最早在后晋时期的《旧唐书经籍志》中得到确认。实际上,早在隋唐时期,医家杨上善和杨玄操已经明确指出《甲乙经》的作者为皇甫谧。根据原文序文的判断,这部作品的创作年代可追溯...

  • 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学的经典之作。它系统阐述了针灸的理论和操作方法,收录了众多穴位及其功能,同时对各种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这部古籍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金翼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撰,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针灸内容。这部古籍不仅对针灸的...

  •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古代针灸理论和技术,还详细记录了针灸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案例。此书对针灸穴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类,为后世的针灸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同样是一部针灸学的经典之作。此书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

  • 大横为经穴名(Dàhéng SP1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肾气。属足太阴脾经;大横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大即巨大,横为竖之对,本穴平脐,内应横行结肠,故名大横。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