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表里

“肝胆相表里”是一种 中医 脏腑理论。中医认为,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胆不仅解剖部位邻近,肝经与胆经相互络属,而且两者在生理和病理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肝胆相表里”。

在中医体系中,肝胆是一体的,互为表里,肝为脏,胆为腑。形象的比喻,在一棵树中,肝如绿叶,如花,而胆则如果实。如果肝对比为果肉,则胆对比成果核。

肝胆互为表里,两者相互影响。肝不健康,会影响胆的功能发挥,反之亦然。在生活中,养肝的同时还需要护胆,要牢记肝有3怕,胆也有3怕。

(1)肝怕饮酒。饮酒伤肝是大家熟知的常识。进入人体的酒精,约90%通过肝脏代谢。酒精(化学名叫乙醇)在肝脏中氧化为乙醛,乙醛会损害肝细胞。

(2)肝怕药物。肝脏是一个解毒器官,药物进入人体后,通常很大一部分要在肝脏代谢。药物对肝细胞有不同的损害,药物长期损害肝脏,会出现药物性肝炎。所以,不要胡乱吃药。

(3)肝怕怒。《素问》中提及“怒伤肝,悲胜恐”。人在发怒时,常常会失去理智。发怒会导致肝气横逆上冲,由于肝主疏泄,疏泄太过则会“肝木克脾土”,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人发怒后,往往会生气郁闷。心情郁闷会导致肝气郁结。肝属木,喜条达。肝气郁结,则肝的疏泄功能减弱了,也就“伤肝了”。

(1)胆怕惊吓。“吓破胆”是我们熟知的一个词。人受到惊吓会六神无主,不知所措。中医认为胆主决断。受到惊吓后,人的思维活动和精神都受到刺激,自然会做出错误的,或者是不合适的决断。所以,护胆要减少受到惊吓。

(2)胆怕熬夜。中医经络认为:子时为胆经当令。子时指的是晚上23点到凌晨1点,共两个小时。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在子时开始生发。如果子时还没有入睡,则会影响阳气的生发。熬夜后,虽然白天可以再补觉,但是子时阳气生发之时,身体却受到了影响。所以,人们常说的不要熬夜,要早睡,要在11点前睡觉,原因是“子时为胆经当令,熬夜影响人体阳气的生发”。

(3)胆怕肥腻。胆囊中的胆汁可以促进脂肪消化,有利于营养的吸收。饮食中如果肥甘厚腻,吃了大量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就需要分泌更多的胆汁。超过人体正常的胆汁分泌量,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所以,护胆要减少摄入油腻食物。2022-07-02
mcxzy 阅读 23 次 更新于 2025-04-17 21:05: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的表里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脏腑之间的这种关系并非随意设定,而是有着深刻的生理和病理意义。通常而言,府为表,脏为里。具体到各个脏腑,肝里胆表,肺里大肠表,心里小肠表。这种表里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定位,而是反映了一种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以肝胆为例,肝属木,主疏泄,胆属...

  • 其次,在精神情志方面,肝脏和胆囊也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脏负责调节情绪,而胆囊则与人的勇气、决断力有关。当肝胆功能正常时,人的精神状态也会良好,能够正常地进行思维活动。然而,如果肝胆功能异常,就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失眠等症状。在疾病状态下,肝与胆的关系更是表现为“一损俱损”。...

  • 肝为脏,胆为腑,所以相表里.脏肝之经脉上连目系,肝脏气血充盈,双眼就不会有疾病.甲为筋稍,如果肝脏有病变的话就会从指甲上表现出来,肝脏气血充盈,那麽指甲就光滑明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主人的血气!肝胆想表里就像你和你家媳妇一样,他们是一家人!中医中,肝又主目,就是眼,比如...

  • 具体来说,肝胆相表里的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肝胆相生相克,即肝木生胆火,胆火助肝疏泄,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对于保持人体的气机调畅、情绪稳定和消化功能至关重要。如果肝胆功能失调,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健康,还可能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紊乱。在中医诊断中,肝胆相表里的理念也被广泛应用于疾病...

  • 木。肝与胆在五行均属木,经脉又互相络属,构成脏腑表里肝与胆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