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作者杨继洲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是哪十二种?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名济时,编著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后经扩充辑集为《针灸大成》十卷。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 杨氏十二手法 手法 操作 作用 爪切 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 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营卫 指持 右手持针于穴上 (准备进针) 口温 入口中温热 (此法今已不用) 进针 神定、息匀,审穴在何部分,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 (将针刺入) 指循 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 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 爪摄 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 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其气自通行也 针退 分明三部,一部一部缓缓而退 (由深出浅) 指搓 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 泄气 指捻 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挟邪气退至针下出也 行气,内外移行上下 指留 出针至于天部之际,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出针前稍作一停留) 令营卫纵横散 针摇 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 泄法:使孔穴开大,邪气出如飞 指拔 待针下气缓不沉紧,用指捻针如拔虎尾 (起针)2014-10-24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4-07-07 06:53: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

  • 杨氏对针灸学造诣精深,理论精辟,能广收百家之长,充实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对针刺得气、手法、透针刺、疗程、晕针等具体问题有一定的发挥。《针灸大成》对于针法、灸法理论是相提并论的。杨氏对于刺法理论的一个最大贡献是将针刺补泻分为大小两类,他认为“刺有大小”,一是手法较轻(平和)的“平补...

  •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名济时,编撰了《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和扩充后的《针灸大成》十卷,其中详细阐述了针灸技巧。他总结的十二字手法,包括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和指拔,以及下手八法的揣、爪、搓、弹、摇、扪、循、捻,都体现了对针法的精细操作...

  • 这个针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他根据金元时期窦汉卿的《标幽赋》中的理论,提炼出开四关这一独特的疗法。自杨继洲以来,开四关的理论和实践在针灸界广为流传,成为了历代医家常用的治疗手段。为什么选择合谷和太冲?

  • 杨继洲是哪个朝代的针灸大师 明朝 医学世家博览群书 杨继洲,名济时,字以行,三衢人(浙江衢州廿里镇六都杨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卒于明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在六都杨的《杨氏宗谱》中,杨继洲是唐信安侯杨向后裔。其出身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其祖父杨益曾任太医院御医,...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