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名医葛洪撰《肘后备急方》,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从而使灸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隋至初唐时期的名医甄权和孙思邈,都精通中医各科,甄权著有《针方》、《针经钞》和《明堂人形图》等(均佚)。孙思邈撰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书,首载阿是穴法和指寸法,广泛地收入了前代各家的针灸临床经验,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其中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 (佚)。此外,唐代杨上善在《黄帝明堂经》的基础上,撰《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次序,论列穴位。王焘编《外台秘要》,大量采录了诸家的灸法。这个时期还有了针对专病的著作,如唐·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专门介绍灸治痨病方法;刊于公元862年以前的《新集备急灸经》,是我国最早雕版印刷的医书,专论急证用灸。唐太医署掌管医药教育,分设四个医学专业和一个药学专业,针灸是医学专业之一,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为针灸学的学校教育开创了先河。
著名针灸家王惟一,在北宋政府支持下,重新考订厘正了354个腧穴的位置及所属经脉,增补了腧穴的主治病证,于公元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雕印刻碑,由政府颁行。
南宋的针灸家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重视实践经验,对后世颇有影响。元代著名医学家滑寿,考订经络循行及其与腧穴的联系,在元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 解》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进一步发展了经络腧穴理论。这个时期长于针灸的名医很多,著作也颇丰富,《备急灸法》、《痈疽神秘灸经》、《膏肓腧穴灸法》等书问世,标志着针灸在各科的深入发展。南宋初期的席弘,世代皆专针灸,传世的《席弘赋》特别讲究刺法。同时的窦材著《扁鹊心书》,极力推崇烧灼灸法,每灸数十壮乃至数百壮。当时还有杨介、张济亲自观察尸体解剖,主张用解剖学知识指导针灸取穴。金代何若愚与撰《子午流注针经》的阎明广,提倡按时取穴法。金元名医窦汉卿既推崇子午流注,又提倡八法流注,按时取穴,他所编撰的《标幽赋》是针灸歌赋中的名篇。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