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脏腑学说是什么?

中医的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经络学说参见:针灸学及腧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2017-11-05
中医奇书《四圣心源》解读:用阴阳五行的运动推演人体脏腑生成

2021-03-19
强悍如斯,厉害2018-03-10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7 09:59: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的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

  • 脏腑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人体内脏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功能和意义。创立这一学说的医家是张洁古,通过这一理论,中医将人体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剖析。在脏腑学说中,西医所谓的器官与中医的脏腑概念有所不同。西医的器官注重于解剖结构,强调其形态和位置;而中医的脏腑,则侧重于...

  • 脏腑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五脏与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五脏分别对应心、肺、肝、脾、肾,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五脏各有独特的藏纳和生理功能。心脏,作为“君主”,主宰全身,负责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调节。肺脏,类似于“宰相”,辅助...

  • 中医学是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的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以及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脏具体指的是肝、心、脾、肺、肾,从形态上来看,五脏属于实质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主要是生化和储藏气血、津液、精气这种精微物质,主持复杂...

  • 脏腑学说也称藏象学说,即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荚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很有用处。脏腑学说的主要特点有:①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②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③从藏象(内脏的外在反映)来把握内脏的生理活动规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