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论述脏腑?

中医的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经络学说参见:针灸学及腧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2021-06-04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1 08:07: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对身体内脏器官的一种称呼。具体而言,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三焦。一、五脏之解析 1. 心:心是五脏之首,主要负责血脉和神志的生理功能。心气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输送营养和氧气。同时,心还掌管思维和意识活动。2. 肝:肝的主要功能...

  •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

  • 五脏六腑在中医中是对身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具体来说,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三焦。一、五脏 1. 心:心是五脏之首,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心气推动血液在全身运行,输送营养物质。同时,心还主宰人的思维意识活动。2. 肝: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和...

  • 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理与病理体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脾与胃、肝与胆之间的关联,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功能上的协调。这些脏腑之间的关系,通过经络相连,气血相贯,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心与小肠的关系体现在血脉和泌尿系统上。心主血脉,...

  •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一种功能定位,而非具体解剖部位。我们常常听说“肾虚”、“脾虚”,但实际上,中医所说的肾并非指独立的肾脏,而是泛指泌尿系统,包括膀胱等;脾也不是指独立的脾脏,而是泛指消化系统,包括胃等。中医认为,五脏主要负责贮藏精气,六腑则主要负责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并排除糟粕。五脏...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