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选穴处方可遵守原则有哪些?

(1)取阿是穴阿是穴是指病灶或其邻近的痛点以及人体脏腑疾患在体表的反射点,当人体患某种疾病或受到外伤刺激时,体内的病变通过神经系统在体表相应的经穴会出现压痛点,中医称为“有病必有点”,按摩这些压痛点,当疼痛消失时,疾病也有可能痊愈了。当然,也有痛点转移的情况,应寻找新的痛点进行按摩。
(2)远部取穴远部取穴是指在病变的远部,通常是指在手足部取穴,以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主。如胃脘痛取足三里穴,腰背痛取委中穴,咳嗽取手上的列缺穴。
(3)近处取穴近处取穴是指在患病脏腑器官或肢体的临近穴位进行按摩。如眼睛疾患取风池穴,膝关节炎取梁丘和足三里穴。
(4)局部取穴局部取穴是指在患病的脏腑或患病肢体周围的局部取穴。如眼睛疾患取睛明和童子骼,鼻塞鼻痛取迎香,肋痛取章门,腰痛取肾俞。
(5)远近配穴远近配穴是临床上常用的配穴方法,如胃病常取下肢的足三里,配腹部的中脘和天枢穴;头痛常取手上的合谷穴,配头部的太阳、百会、风池穴;腰痛取小腿上的三阴交,配腰部的肾俞、小腹部的关元和中极穴。
穴位按摩治病的次数与补泄按摩的次数要根据具体病情来决定,对于久病体虚的人及患慢性病的人,可以每天治疗一次,每天治疗时间在十分钟至二十分钟之间,手法要采用补法,即要用轻手法,用力宜轻;对于急症,每次五分钟即可驱除病症,可以每天治疗一次,连续几天按摩治疗以巩固疗效;对于软组织损伤,可以每天治疗一次,每次治疗十分钟;当然,还要考虑患者的感觉,如采用重手法则要考虑时间间隔,以使机体有恢复过程。
按摩手法有补泄之分,根据“补虚泄实”的原则,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法,手法的补泄通常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顺经络循行的方向进行的按摩属于补法,逆经络循行的方向进行的按摩属于泄法。
(2)根据按摩的力度可分为手法和轻手法。重手法,用力相对较大属于泄法;轻手法,用力相对较小,属于补法;用力适中则属于平补平泄法。
(3)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按血液从心脏流人流出,向血液流出心脏方向按摩为补法,按摩方向同心脏流出血液方向相同为泄法。
(4)根据手法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按摩为补,逆时针按摩为泄。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按摩同时进行则属于平补平泄法。
2019-04-11
mcxzy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5-04-07 23:04:5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取阿是穴阿是穴是指病灶或其邻近的痛点以及人体脏腑疾患在体表的反射点,当人体患某种疾病或受到外伤刺激时,体内的病变通过神经系统在体表相应的经穴会出现压痛点,中医称为“有病必有点”,按摩这些压痛点,当疼痛消失时,疾病也有可能痊愈了。当然,也有痛点转移的情况,应寻找新的痛点进行按摩。(2...

  • 在耳针疗法中,选取耳穴的准则有着严谨的依据。首先,根据疾病的具 置来选穴,如胃病患者可选用胃穴,阑尾炎患者则选择阑尾穴,肩痛时则选肩穴,咽喉不适则针对咽喉穴进行治疗。其次,遵循中医理论,依据脏腑经络学说,依据症状进行辨证取穴。例如,耳鸣常常选肾穴,因为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视力问...

  • 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

  • 针灸处方中的穴位选择,遵循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基于经络理论,认为经脉所联系的区域,其疾病治疗效果也相应地延伸。具体来说,取穴原则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近部取穴,即选取病痛附近的穴位;远部取穴,通过调整距离来调节整体的生理功能;以及随证取穴,根据...

  • 针灸治病取穴原则有3个:近部取穴,即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临近部位的腧穴;远部取穴,是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辨证取穴,即随证取穴或对证取穴,主要是依据辨证及腧穴主治作用提出的。面瘫的针灸选穴即依据以上3个原则,总结临床众多针灸治疗面瘫...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