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之临床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

      即 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骨;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大陵。原穴多与络穴配合治疗:病经原穴加表里经的络穴即原络治疗。

      阴经五腧穴顺序为:木火土金水,与常见五行图一致;阳经五腧穴顺序为:金水木火土。以所病经的阴阳属性,来确定穴性五行,指导用穴原则。其中:心包经阴经夏至到冬至为火,木生火,中冲为其母穴。火生土, 大陵为其子;冬至到夏至心包经为水:金生水,间使为金为母,中冲为木为子。

举例:一女同事7月6日颈部三焦经因吹风痛两天,阳经五腧穴顺序为金水木火土,两天为实证,三焦经与心包经相表里故同理,三焦经亦为火:天井为土为其子,实则泻其子,泻天井,支沟为火为其本穴,取此二穴泻法,愈。2022-06-17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5:20:4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也可以根据“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依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来选择穴位,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这就是临床所说的补母泻子法,比如肺属金,虚证时可取太渊(属土),实证时可取尺泽(属水)。这些穴位的主治规律反映了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能够治疗局部病症,还能通过调整脏...

  • 五输穴位于肘膝以下,这些部位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因此针灸这些部位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例如,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和太冲穴(肝经的原穴)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因为它们的功能复杂,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更大。五输穴的临床应用广泛,包括《内经》、《难经》的记载,以及生...

  • 五输穴,是指井、荥、输、经、合穴的总称。每条经脉均有对应的五输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通常位于肘膝以下的部位。高明的医生能仅通过五输穴进行治疗,而技艺欠佳者则可能过度施针,使患者疼痛难忍。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五输穴的概念和应用。五输穴的排列顺序遵循井、荥、输、经、合的规则...

  •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      即 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井:...

  • 中医理论中,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上的五个特定穴位,它们分别对应井、荥、输、经、合五个不同的穴位类别。井穴位于四肢末端,是十二经脉之气的起点,犹如泉水初涌,故名井穴。荥穴则位于掌指关节或趾间关节的前缘,是十二经脉之气流注之处,犹如泉水流注,故名荥穴。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是经脉之气的...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