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腑血瘀证有怎样的针灸疗法?

[取穴]中脘,足三里是治胃病之要穴,配肓俞,效速而著。三阴交乃肝脾肾三经之会穴、治疗范围甚广。善治气血不调、脘腹疼痛。血海为理血行瘀效穴,二穴合用,既可调理脾胃,又可调和气血、通畅血脉。
[处方]中脘、三阴交、肓俞、足三里、血海。
[做法]中脘、足三里、肓俞为一组。三阴交、血海为一组,每日一组交替应用,7~10天为1疗程。每个穴均用泻法,即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
2020-01-02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14 06:06:3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平日也可作为保健灸用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可用艾条或艾柱灸,取穴为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梁门,每穴约灸5-10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拔罐疗法选穴以背俞穴为主,多选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穴位重点刺激,采用留罐法,留罐时间为5-10分钟。

  • 交替应用,7~10天为1疗程。行间在出针时摇大大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其余穴位在出针时缓慢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

  • [做法]中脘、足三里为一组。内关、肓俞、行间为一组。每日一组交替应用,7~10天为1疗程。行间在出针时摇大大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其余穴位在出针时缓慢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

  • 2. 推拿外治 推拿按摩:通过专业的推拿手法,作用于宝宝腹部及相关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贴敷疗法:将中药研末后,用特定介质调和,贴敷于宝宝腹部或相关穴位,以达到温中散寒、消食导滞等效果。3.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根据宝宝腹痛的证型和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 消食导滞;气虚血瘀证宜益气化瘀、活血通络;中虚痰湿证宜温中散寒、燥湿化痰等。通过补虚泻实使胃体得养、胃腑得畅而胃痛得愈。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饮食调理和情绪管理。保持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等都可以有效预防胃痛的发生。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