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中药,补阳气,祛寒湿

寒与湿俱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分内与外寒。外寒是外界寒气侵犯人体,伤于肌表,被称伤寒。直中脏腑的称中寒。内寒则是人体机能减退,阳气不足而致的病症。
内中外寒不同,却可相互影响。如阳虚内寒之人,易感外寒。而外寒侵入,易伤阳气,引起内寒,寒邪凝聚可致气滞。
再来说湿邪。
肝脾不能正常工作就容易产生湿浊。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若心情抑郁则会导致肝失疏泄,会影响脾的工作,导致运化水湿效果差,湿气凝滞成为痰。
痰没有气的推动,凝结难开,日久还会影响血液的运行,形成淤血。痰与淤血混合,遂成肿块积聚。
不少患者说的膝盖以下发凉,睡眠差容易躁郁都于此有关,所以治疗时一方面需祛邪散寒,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化淤,一方面也需健脾利湿化痰。
然后,还要补充阳气。肾中真阳能温化五脏阴气,助长脏腑气血。脾主吸收营养,化生气血,是能量的源泉。所以补充阳气应重点调补脾肾。
《伤寒论》有一名方:附子汤,温经散寒。
其中,附子辛甘大热,益脾阳,助心阳,补肾阳,浮中有沉,无所不至,为阴寒之证要药。
茯苓健脾利湿,可以行气健脾,让肺通调水道助脾运化。
白术,尤其是炒白术,可补脾的虚弱而生津(脾在液为涎)。但本方所用之生白术,偏重于燥湿利水,可除脾之多余津液湿气,防范补得太过。再加上附子和茯苓相助,更可取长补短,材尽其用。
五味合体,便可最大程度地补充阳气,祛除寒湿,尤其是适合脾肾阳虚、寒湿内阻类病症。
2022-05-19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9:40:1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2. 补脾胃去寒湿的中药方:- 益母草、丹参、川芎、郁金、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三棱、莪术、刘寄奴、水蛭等,可以帮助降低全血粘度。- 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桃仁、山楂、郁金、刘寄奴等,可以降低血液粘滞性。- 川芎、红花、五灵脂等,可以降低血小板黏附性。- 当归、川芎、赤芍、红花、...

  • 肉桂 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壮命门之火,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治沉寒积冷,阴虚火旺不宜服用。吴茱萸 燥湿散寒。用于头痛虚寒,泄泻腹痛,寒湿脚气。肠虚者服之愈甚。不宜久服。细辛 温肺散寒。用于季节变化导致的鼻窍不通、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气虚阴虚不宜服用。花椒 温中杀虫。用于脾胃...

  • 益母草、丹参、川芎、郁金、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三棱、莪术、刘寄奴、水蛭可降全血度。乳香、没药、三棱、莪水、桃仁、山楂、郁金、刘寄奴可降 血液 粘滞性。川芎、红花、五灵脂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刘寄奴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性。补脾胃去寒湿的 护理 工作 第...

  • 这些药物能够补充体内的阳气,驱散寒气。常见的药物有肉桂、附子、干姜等。肉桂可以温补命门之火,附子能够回阳救逆,干姜则能够温中散寒。这些药材通常用于制备中成药或用于煎汤服用。2. 祛湿药物 寒湿常常与湿邪相伴,因此祛湿也是治疗寒湿的关键。常用的祛湿药物包括茯苓、泽泻、苍术等。茯苓具有利湿渗水...

  • 4、芍药:芍药性味苦酸、微寒,有缓急止痛、滋润筋脉的作用,并可中和附子燥热;5、人参:人参有温补阳气的作用,有温补脾阳、祛寒湿之效。另外,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医生会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然后根据病情辨证加减药物,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出现不良后果。附子汤服用一段时间后,病情没有好转,或者出现...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