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病因二》

第四节 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分为三个方面: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一、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即饥饱失常或饮食规律失常。过饥则营养不良;过饱则损伤肠胃。

  过饥,指摄食不足,如饥而不得食,或有意识限制饮食,或因脾胃功能虚弱而纳少,或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或不能按时饮食等。过饥,一方面因气血亏虚而脏腑组织失养,功能衰退,全身虚弱;另一方面因正气不足,抗病力弱,易感邪而发病。

  过饱,即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以运化而致病。轻则饮食积滞不化,以致“宿食”内停,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泛酸,呕吐、泄泻、厌食等。重则食滞日久,可致脾胃大伤,或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变生他病。

  

  二、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净的食物,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不洁可以引起各种肠胃疾病、食物中毒和寄生虫病。

  

  三、饮食偏嗜

  1.寒热偏嗜

  饮食物也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若嗜食寒凉或温热,能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发生某些病变。如多食生冷寒凉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阳气。多食油煎温热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阴液。

  2.五味偏嗜

  中医学认为,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一定亲和性,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饮食偏嗜考点记忆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最易导致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症状的是

  A.摄食不足

  B.饮食不洁

  C.暴饮暴食

  D.饮食偏寒偏热

  E.饮食五味偏嗜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过饱,即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以运化而致病。轻则饮食积滞不化,以致“宿食”内停,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泛酸,呕吐、泄泻、厌食等。重则食滞日久,可致脾胃大伤,或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变生他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甘,则

  A.肉胝陷而唇揭

  B.骨痛而发落

  C.筋急而爪枯

  D.脉凝泣而变色

  E.皮槁而毛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辛,则

  A.肉胝陷而唇揭

  B.筋急而爪枯

  C.骨痛而发落

  D.脉凝泣而变色

  E.皮槁而毛拔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度劳累

  过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劳力过度 指体力劳动负担过重,时间过长,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以恢复体力,耗气伤血,积劳成疾。表现为少气乏力、神疲消瘦、自汗等症。

  2.劳神过度 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3.房劳过度 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频繁而言。若房事不节,过度频繁,则耗伤肾精,可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症。

  

  二、过度安逸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久卧伤气。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长期用脑过少,神气衰弱。

  过度劳力而耗

  A.血

  B.气

  C.津液

  D.神

  E.精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劳力过度:指体力劳动负担过重,时间过长,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以恢复体力,耗气伤血,积劳成疾。表现为少气乏力、神疲消瘦、自汗等症。

  劳神过度,临床多见症状是

  A.腰酸腿软,精神萎靡

  B.气少力衰,神疲消瘦

  C.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

  D.动则心悸,气喘汗出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劳神过度: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第六节 痰饮

  一、痰饮的概念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的局部或全身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浓度较大、黏稠的叫痰,浓度较小、清稀的叫饮。

  痰饮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有形的,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的痰或饮而言;无形之痰饮,是指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等,却看不到有排出来的或其他实质性的痰和饮,需按治痰饮的方法治疗。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1.痰饮的病机特点

  ①阻滞气机运行。

  ②影响水液代谢的进行。

  ③易于蒙蔽心神。

  ④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无处不到;饮多留于肠胃、胸胁、胸膈及肌肤,相对局限。

  ⑤病程长。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和“怪病多痰”之说。

  2.痰饮的病证特点

  (1)痰证:

  痰滞在肺,见喘咳咯痰;

  痰阻于心,心主血脉不利,胸闷心悸;痰迷心窍,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痰留经络筋骨,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

  痰浊上犯于头,眩晕,昏瞀;

  若痰与气凝结咽喉,见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2)饮证:

  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为悬饮;

  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饮留肠间,肠鸣沥沥有声,为痰饮;

  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为溢饮。

  痰饮的形成,与哪些脏腑功能失常关系最密切

  A.肝、脾、肾、三焦

  B.心、脾、肾、三焦

  C.肺、脾、肾、三焦

  D.肝、心、肾、三焦

  E.肺、肝、肾、三焦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关系最密切。

  饮在肠间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饮证:

  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为悬饮;

  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饮留肠间,肠鸣沥沥有声,为痰饮;

  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为溢饮。

  饮在胸胁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饮证:

  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为悬饮;

  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饮留肠间,肠鸣沥沥有声,为痰饮;

  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为溢饮。

  

第七节 瘀血

  一、瘀血的概念

  凡是因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及其他部位,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均称为瘀血。瘀血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二、瘀血的形成

  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1.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形成症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常伴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2.瘀血病证

  瘀阻于心,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

  瘀阻于肺,见胸痛、咳血;

  瘀阻胃肠,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

  瘀阻于肝,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

  瘀阻胞宫,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于肢体末端,可形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等。

  

第八节 结石

  (一)结石的概念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结石,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常见的结石有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胃结石等。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

  A.出血量多

  B.出血不畅

  C.出血夹有血块

  D.出血伴有疼痛

  E.出血量少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形成症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肌肤甲错为何证的临床表现

  A.痰

  B.饮

  C.水

  D.瘀血

  E.疫疠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形成症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常伴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以下与瘀血形成无关的是

  A.气虚

  B.气滞

  C.血寒

  D.气脱

  E.外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瘀血的形成

  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2022-07-17
mcxzy 阅读 86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5:28: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以往长期医药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丰富的基础上,进入了理论总结阶段。《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在临床医学上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是我国药物学第一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扁鹊、谆于意、华佗、张仲景等名医的大量涌现,说明医药学发展到崭新的阶段...

  • 第一部分 外感病因 六淫 一、六气与六淫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太过之意。 二、六淫产生的因素 1、气候太过或不及 2、气候剧烈地转变,超越了机体抵抗力 3、非其时而有其气 4、个体抵抗力低...

  •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第五单元:五脏第六单元:六腑第七单元:奇恒之腑第八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第九单元:经络第十单元:病因...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第二单元:问诊...第十二单元...

  • 绪论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交融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演变与成熟四、唯物辩证观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五、基本特点揭示中医学的独特性六、探讨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七、中医基础理论的结构与知识体系概述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1.2 古代哲学与中医学...

  • 第一单元主要考察基础综合,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西医诊断学、医学伦理和卫生法规等。这部分内容基础且容易提分,平时的学习积累是关键。其中,中药学主要考察功效和主治,需要总结和积累。方剂学则重点考察方剂的主治、组成、君臣佐使关系以及药物作用,背诵方歌也非常重要。第二单元则以专业综合为...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