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5种基本属性。(中医哲学基础)正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整,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发病)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到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脉象: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等功能变化,均可导致脉象的改变,故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藏(脏)像:藏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的解剖形态,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事物相同应的事物与现象。(藏像)除脉象来自百度百科外所有答案来自《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脉象不属于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诊断学里,楼主在确认一下吧。好不容易打完了,希望你能满意。2013-10-19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正气:指的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中医正气包括了营、卫、气、血、精、神、津、液和腑脏经络等功能活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以五脏为中心,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之间,以经络为联系通道,以气血津液为信息物质,以心为主宰,共同组成了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相互协调的整体网络调控系统,保证了正气的强盛和机体的健康,其每一组成部分都有独特的功能和抗病御邪的作用。所以,气血津液、腑脏经络共同组成了人体抗病防病的防缷系统,发挥着保护机体建康的作用。当人体的正气虚时,六淫邪气入侵,人就会容易生病,当一个人的正气旺盛,就会与致病邪气相抗拒,就不会生病。当正气和邪气都很旺盛时,为实证。当正气不能抵挡邪气时为虚证,病情就会加重。经络是指其功能而言 因为经络并不像人体的其它器官一样有实质的形态存在,经络没有像解剖学那样的实质。脉像:是指通过把脉判断人体内的器官那个部位受损的一种征象脏像:各个器官功能之间的联系的一种学说2013-10-19
mcxzy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5:29: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等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尚书正义》说,言五者,各有材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为五气流注;在地,世所行用也。正气:即人体的生理机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

  • 1. 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 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 肥人眩晕少返信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 痢无补法。6.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7. 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8. 疹是太阴风热。9. 癍是阳明火毒。10.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

  • 宗气名词解释为胸气、大气、胸中大气。中医基础理论名词。亦称胸气、大气、胸中大气。宗气积于胸中,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

  • 3.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4.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

  • 津液名词解释:津液是指食物精微通过脾胃等脏腑的作用生成的营养物质,也泛指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津液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名词,有侠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水和食物。津液包括哪些:津液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关节腔液、眼泪、鼻涕、汗液、尿液等。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