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经方】精读黄帝内经之六经辨证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之热论,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②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解释:

外感引起的热病,都是因为伤于寒,因此所谓的南方无伤寒,并不成立,因为在南方一样会伤于寒。

伤寒一候(六天),足太阳膀胱经先感受到,因此会头顶痛,腰部脊柱强硬。

伤寒二候,寒气足阳明胃经,所以身热目痛而且鼻子干,睡眠不好。

伤寒三候,进入足少阳胆经,因此胸胁痛而且耳聋

三阳受病,都可以用汗解,这就为伤寒杂病论汗解提供了理论依据。

伤寒四候就会进入足太阴脾经,因此腹部涨满而口干。

伤寒五候进入足少阴肾经,因此口干舌燥而口渴

伤寒六候进入足厥阴肝经,因此烦满而睾丸向上缩。

等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全部生病,五脏不通,就死了。当然实际上每个人免疫力各有不同,在每条经络上停留时间各有不同,这个只是代表一种发展趋势。2022-06-16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4-10-07 06:44: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六经原出于《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是以六经为辨别疾病的基础。分为阳三经,阴三经;先以伤寒外感为例,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由于身体正气盛与病邪抗争,便是三阳证;表现为热多寒少,三阴证为正气虚,不能与病邪抗争,表现为寒多热少,...

  •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

  • 六经,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