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的经络简史

现代经络发展简史近代经络创新简史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大统一的分形经络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1995·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1995年?·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孟竞璧(同位素示踪)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

2016-05-12
mcxzy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7:11: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996年,邓宇等人提出了"分形分维经络"理论,强调非间隙、细胞充填的非管结构,并将其统一为"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综合模型。同时,张声闳提出了"间隙维"经络的概念,尽管存在争议。研究中,神经论认为经络感传是神经元间兴奋传递的结果,体液论则将气血视为体液,经络是其运行通道。能量论则...

  • ·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孟竞璧(同位素示踪)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

  • 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

  • 中医,源远流长,起始于黄帝时期。相传黄帝与岐伯的医学讨论,孕育了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早在神农时代,百草被区分等级,奠定了《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伏羲则开创了针灸的先河,包括针刺和灸法,用于调节人体气血阴阳。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中医理论进一步发展。秦汉时期,《黄帝...

  • 《黄帝内经》,推荐理由:你看到的也许是一本医书,但在国学角度这是一本融合了阴阳五行以及脉象、经络、养生等等众多学说的集大成的综合性经典著作,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史记》,推荐理由:各种赞誉不必多说,看这本史书,看进去就会像看小说一样,生动有趣而又开卷有益。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照见...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