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一词来源于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书的主要内容是黄帝、岐伯以问答形式讨论医学,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 并被后人称为医家之祖,后用“岐黄” 引申为中医学的代称。
本文主要是向从未了解过中医学的人普及相关的中医知识。
讲中医,首先从阴阳开始讲起,别以为这个词看起来玄乎,我们跳开道学太极等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用一种归类的眼光看它,就会发现,其实阴阳只不过是一种分类方法而已。
寒为阴,热为阳,水为阴,火为阳,地为阴,天为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分,人体也有,人亢奋、活跃、激动的状态为阳,人消沉、木讷、镇定的状态为阴。
这样分阴阳有什么作用呢?对于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来看世界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作用,然而对中医学来说,阴阳是治病的根本。
举个简单的、容易理解的例子,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易激动、怕热、烦躁失眠、食欲亢进、多汗,我们可以将此归类为阳的状态,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嗜睡、畏寒、少汗,我们可以将此归类为阴的状态。
古代的人哪里知道有什么甲亢甲减这种东西呢?但是它们知道把这两种病的不同症状用阴阳归类,再用寒热虚实表里继续分类,从而用同样用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来分类的中药来治疗,如果病证的性质和中药组合起来的性质对应的很好,这些症状就有可能很快就缓解了。
现代医学治疗甲亢,用抗甲状腺药物,甲亢嘛,可不得就抗甲么?思路很清晰很明确,其实中医也是这种情况,但他不管你什么甲状腺激素啥的,他看到你这症状表现为易激动啊怕热啊烦躁失眠啊这些,把你归类为阳证、热证,怎么治呢?
要说怎么治,中国所有的没有医学背景的家庭都知道,上火了怎么治?上火也是属于阳证、热证,喝几包板蓝根,吃点牛黄解毒片啊!当然我在这里并非说甲亢就去喝板蓝根,没这个意思,我举这例子是为了让人更好理解中医的治疗手段和思路,先从最简单的阴阳寒热说起,但中医没有这么简单,不要以为只要是表现为热证、阳证就用板蓝根,还要分表里虚实的,这个后面会讲。
板蓝根是什么药?别扯抗病毒,虽说它的确有这个作用,但中医不讲这个,中医把板蓝根归类为寒凉药,牛黄解毒片也是一样的寒凉药,而且比板蓝根更寒,寒凉又归类为什么?归类为阴。
那这思路清晰不?清晰了,看上去是阳证的、热证的病,咱们就用寒凉药。反之,看上去像阴证、寒证的病,我们用热性的药治疗它,所以中医从诊断、治疗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归类在里头,脱离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诊断,你去用中药,那真的真的不叫中医,提出废医验药的人,不是蠢,就是坏,蠢就蠢在,不知道中医理论跟中药是一体的,坏就坏在,废了中医理论,中药也别叫中药了,整个中医都没了,他们是想蒙骗谁?想误导大众以为废医验药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上用最简单的、也许不得体但也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聊了下中医的大体上的治疗思路。现在要讲到中医学之祖——《黄帝内经》了。
在《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说的是:“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句话的字面上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收集病人的气色、舌色、脉象、病史等病情信息时,首先会分辨清楚他究竟是阴证,还是阳证。
阴阳,是治病的根本,是治病的总要纲领,分清楚了阴阳,在治病的大方向上就不会错。
再说刚才那个甲亢的浅显的例子,甲亢的现代医学治疗,大方向是减少或抑制甲状腺激素,不管你是用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还是咪唑类抗甲状腺球药物,亦或是碘131的放射治疗,总之你是在减少和抑制甲状腺激素,而不是增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你明白了大方向上的治疗,肯定就不会给一个刚确诊的甲亢病人左甲状腺素治疗吧?
中医也是如此,分清这个病人大体上是阴证、寒证,还是阳证、热证,在用药上面也会很清晰明确。
我打个比方,把“烤串、炸鸡”比作热的“药物”,把“冰棍、冰淇淋”比作寒的“药物”——它们当然不算药物,这里只是打比方,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中医的阴阳寒热。
有个叫小明的人,他最近上火了,脸上长痘,舌头生溃疡,还有牙龈肿痛,对于这个病情,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就是阳证、热证,我们该用寒凉的药物,但假如有个叫小鹏的,是个庸医,他看不出来这个是阳证,他都没有分清阴阳,直接对小明说:“啊,你这个病,我给你开一只炸鸡,三串烤肉,现炸现吃,就这样治!”
大家觉得小明吃完这个“药方”会好不?显然不会啊,第二天起来别说前面的症状没缓解,可能喉咙都会痛,声音都嘶哑了。为啥没治好?因为小鹏这个庸医,对阳证、热证下热性的药物,这不是在加重病情么?
有个叫小红的人,每年冬天来月经的时候,都有非常剧烈的痛经,痛得死去活来,夏天的时候也会痛,但痛得没这么厉害,她还很怕冷,容易拉稀便。她很不幸,撞上小鹏这个庸医,小鹏说:“来,把这一根冰棍,两个冰淇淋吃了!就这样治!”
结果小红不敢吃,为啥?她痛经的时候喝点凉水都受不了啊,还吃冰棍?这也是没分清阴阳的一个例子,用寒凉药物去治疗寒性归类的痛经。
《黄帝内经》还有一句话——“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是个治疗原则,不必解释,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得了热证的人用寒凉的药,得了寒证的人用温热的药。
通过上面的例子,想必对阴阳寒热有个初步的认识,也应该懂点为啥好多中医开的方子根本没有效果,又为啥少数有经验的中医开的方子一剂见效。
阴阳重要么?重要,而且极其重要,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没搞清楚阴阳,就没搞清楚治病的大方向,如此病情不但不会好,没加重就算运气好的了。这种治病的大方向,对中医来讲是分清阴阳,现代医学也有治疗总则,这些都是相通的。
看到这里,部分天真的骚年们,可能以为中医就分个阴阳、分个寒热这么简单?要真有这么简单,中医也不算什么博大精深的东西,也大概率流传不下来。
分清阴阳只是刚挨着中医的边边而已!
病人的病情大多数是复杂的,不管是学中医的,还是学现代医学的,都会有种病人不按照教科书生病的感慨。
要讲分清寒热,有时候还真不好分清,有时候这个部位是寒,那个部位是热,病情开始主要是寒,后面变成了主要是热,那么在用寒热的中药时肯定要继续分清,哪个部位寒?哪个部位热?这个中药是治疗哪个部位寒的?那个中药是治疗哪个部位热的?
在寒热错杂的时候,要以哪个为主?寒多热少?热多寒少?是以寒凉的中药为大方向,加点温热的中药,还是以温热的药为大方向,加点寒凉的药?
你好不容易分清了寒热,又傻眼了,等等,还有表里呢?这是表证,还是里证?一般来说,表证就是以头身疼痛,鼻塞、喷嚏等为常见症状,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证,还有个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既不是表证、又不是里证的半表半里证。
表证、里证,跟寒证、热证一样,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说有表证就不能存在里证,有里证就不能存在表证。
你好不容易搞清楚了表里寒热,又又傻眼了,等等,还有虚实呢?是虚证?还是实证?要知道,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感冒,都有虚实之分,没分清楚这个,治疗效果肯定不会好。虚实的解释以后有机会再举例说明。
虚证、实证,跟表证、里证、寒证、热证一样,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说有虚证就不能存在实证,有实证就不能存在虚证。
你好不容易搞清楚了表里寒热虚实,还是一样不会用中药,为啥?还有脏腑呢?气血津液呢?这个病人是心火还是肝火,亦或者是胃火?是气虚?血虚?还是血寒?
对的,你还要分清楚,五脏六腑和气血津液跟表里寒热虚实的排列组合。
你经历了几年门诊中医生涯,总算对这些东西有点眉目了,下药也更准确了。
某天,你又被住院部的医生邀请去会诊,看一个危重的病人,这个病人表现为自觉发热、面色浮红、躁扰不宁、口渴咽痛,你一看,心里想,哎哟这不是典型的阳证、热证么?一剂峻猛的寒凉药下去,病人死了。
咋回事呢?原来这是真寒假热证,什么意思?就是病人体内其实是寒证,只不过病情太重了,寒得太过了,以至于临床表现会出现所谓的“热证”,但这是假热,不是真热,这个时候绝对不能用寒凉的药物,否则药到命除。
真寒假热实际上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又叫阴盛格阳证。
《黄帝内经》里头有句话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代表了生命的终结,而阴寒太盛,逼得阳气浮越在表面,这就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征兆,万万不能不辨阴阳而误治。
你经历了这个病例后,才发现,到头来,自己连阴阳都还没分辨清楚。于是你又想起了《黄帝内经》的那句话: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阳重要吗?极其重要,它就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大方向啊!2022-07-16
本文主要是向从未了解过中医学的人普及相关的中医知识。
讲中医,首先从阴阳开始讲起,别以为这个词看起来玄乎,我们跳开道学太极等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用一种归类的眼光看它,就会发现,其实阴阳只不过是一种分类方法而已。
寒为阴,热为阳,水为阴,火为阳,地为阴,天为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分,人体也有,人亢奋、活跃、激动的状态为阳,人消沉、木讷、镇定的状态为阴。
这样分阴阳有什么作用呢?对于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来看世界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作用,然而对中医学来说,阴阳是治病的根本。
举个简单的、容易理解的例子,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易激动、怕热、烦躁失眠、食欲亢进、多汗,我们可以将此归类为阳的状态,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嗜睡、畏寒、少汗,我们可以将此归类为阴的状态。
古代的人哪里知道有什么甲亢甲减这种东西呢?但是它们知道把这两种病的不同症状用阴阳归类,再用寒热虚实表里继续分类,从而用同样用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来分类的中药来治疗,如果病证的性质和中药组合起来的性质对应的很好,这些症状就有可能很快就缓解了。
现代医学治疗甲亢,用抗甲状腺药物,甲亢嘛,可不得就抗甲么?思路很清晰很明确,其实中医也是这种情况,但他不管你什么甲状腺激素啥的,他看到你这症状表现为易激动啊怕热啊烦躁失眠啊这些,把你归类为阳证、热证,怎么治呢?
要说怎么治,中国所有的没有医学背景的家庭都知道,上火了怎么治?上火也是属于阳证、热证,喝几包板蓝根,吃点牛黄解毒片啊!当然我在这里并非说甲亢就去喝板蓝根,没这个意思,我举这例子是为了让人更好理解中医的治疗手段和思路,先从最简单的阴阳寒热说起,但中医没有这么简单,不要以为只要是表现为热证、阳证就用板蓝根,还要分表里虚实的,这个后面会讲。
板蓝根是什么药?别扯抗病毒,虽说它的确有这个作用,但中医不讲这个,中医把板蓝根归类为寒凉药,牛黄解毒片也是一样的寒凉药,而且比板蓝根更寒,寒凉又归类为什么?归类为阴。
那这思路清晰不?清晰了,看上去是阳证的、热证的病,咱们就用寒凉药。反之,看上去像阴证、寒证的病,我们用热性的药治疗它,所以中医从诊断、治疗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归类在里头,脱离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诊断,你去用中药,那真的真的不叫中医,提出废医验药的人,不是蠢,就是坏,蠢就蠢在,不知道中医理论跟中药是一体的,坏就坏在,废了中医理论,中药也别叫中药了,整个中医都没了,他们是想蒙骗谁?想误导大众以为废医验药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上用最简单的、也许不得体但也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聊了下中医的大体上的治疗思路。现在要讲到中医学之祖——《黄帝内经》了。
在《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说的是:“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句话的字面上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收集病人的气色、舌色、脉象、病史等病情信息时,首先会分辨清楚他究竟是阴证,还是阳证。
阴阳,是治病的根本,是治病的总要纲领,分清楚了阴阳,在治病的大方向上就不会错。
再说刚才那个甲亢的浅显的例子,甲亢的现代医学治疗,大方向是减少或抑制甲状腺激素,不管你是用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还是咪唑类抗甲状腺球药物,亦或是碘131的放射治疗,总之你是在减少和抑制甲状腺激素,而不是增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你明白了大方向上的治疗,肯定就不会给一个刚确诊的甲亢病人左甲状腺素治疗吧?
中医也是如此,分清这个病人大体上是阴证、寒证,还是阳证、热证,在用药上面也会很清晰明确。
我打个比方,把“烤串、炸鸡”比作热的“药物”,把“冰棍、冰淇淋”比作寒的“药物”——它们当然不算药物,这里只是打比方,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中医的阴阳寒热。
有个叫小明的人,他最近上火了,脸上长痘,舌头生溃疡,还有牙龈肿痛,对于这个病情,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就是阳证、热证,我们该用寒凉的药物,但假如有个叫小鹏的,是个庸医,他看不出来这个是阳证,他都没有分清阴阳,直接对小明说:“啊,你这个病,我给你开一只炸鸡,三串烤肉,现炸现吃,就这样治!”
大家觉得小明吃完这个“药方”会好不?显然不会啊,第二天起来别说前面的症状没缓解,可能喉咙都会痛,声音都嘶哑了。为啥没治好?因为小鹏这个庸医,对阳证、热证下热性的药物,这不是在加重病情么?
有个叫小红的人,每年冬天来月经的时候,都有非常剧烈的痛经,痛得死去活来,夏天的时候也会痛,但痛得没这么厉害,她还很怕冷,容易拉稀便。她很不幸,撞上小鹏这个庸医,小鹏说:“来,把这一根冰棍,两个冰淇淋吃了!就这样治!”
结果小红不敢吃,为啥?她痛经的时候喝点凉水都受不了啊,还吃冰棍?这也是没分清阴阳的一个例子,用寒凉药物去治疗寒性归类的痛经。
《黄帝内经》还有一句话——“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是个治疗原则,不必解释,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得了热证的人用寒凉的药,得了寒证的人用温热的药。
通过上面的例子,想必对阴阳寒热有个初步的认识,也应该懂点为啥好多中医开的方子根本没有效果,又为啥少数有经验的中医开的方子一剂见效。
阴阳重要么?重要,而且极其重要,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没搞清楚阴阳,就没搞清楚治病的大方向,如此病情不但不会好,没加重就算运气好的了。这种治病的大方向,对中医来讲是分清阴阳,现代医学也有治疗总则,这些都是相通的。
看到这里,部分天真的骚年们,可能以为中医就分个阴阳、分个寒热这么简单?要真有这么简单,中医也不算什么博大精深的东西,也大概率流传不下来。
分清阴阳只是刚挨着中医的边边而已!
病人的病情大多数是复杂的,不管是学中医的,还是学现代医学的,都会有种病人不按照教科书生病的感慨。
要讲分清寒热,有时候还真不好分清,有时候这个部位是寒,那个部位是热,病情开始主要是寒,后面变成了主要是热,那么在用寒热的中药时肯定要继续分清,哪个部位寒?哪个部位热?这个中药是治疗哪个部位寒的?那个中药是治疗哪个部位热的?
在寒热错杂的时候,要以哪个为主?寒多热少?热多寒少?是以寒凉的中药为大方向,加点温热的中药,还是以温热的药为大方向,加点寒凉的药?
你好不容易分清了寒热,又傻眼了,等等,还有表里呢?这是表证,还是里证?一般来说,表证就是以头身疼痛,鼻塞、喷嚏等为常见症状,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呕泻之类表现为主证,还有个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既不是表证、又不是里证的半表半里证。
表证、里证,跟寒证、热证一样,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说有表证就不能存在里证,有里证就不能存在表证。
你好不容易搞清楚了表里寒热,又又傻眼了,等等,还有虚实呢?是虚证?还是实证?要知道,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感冒,都有虚实之分,没分清楚这个,治疗效果肯定不会好。虚实的解释以后有机会再举例说明。
虚证、实证,跟表证、里证、寒证、热证一样,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说有虚证就不能存在实证,有实证就不能存在虚证。
你好不容易搞清楚了表里寒热虚实,还是一样不会用中药,为啥?还有脏腑呢?气血津液呢?这个病人是心火还是肝火,亦或者是胃火?是气虚?血虚?还是血寒?
对的,你还要分清楚,五脏六腑和气血津液跟表里寒热虚实的排列组合。
你经历了几年门诊中医生涯,总算对这些东西有点眉目了,下药也更准确了。
某天,你又被住院部的医生邀请去会诊,看一个危重的病人,这个病人表现为自觉发热、面色浮红、躁扰不宁、口渴咽痛,你一看,心里想,哎哟这不是典型的阳证、热证么?一剂峻猛的寒凉药下去,病人死了。
咋回事呢?原来这是真寒假热证,什么意思?就是病人体内其实是寒证,只不过病情太重了,寒得太过了,以至于临床表现会出现所谓的“热证”,但这是假热,不是真热,这个时候绝对不能用寒凉的药物,否则药到命除。
真寒假热实际上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又叫阴盛格阳证。
《黄帝内经》里头有句话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代表了生命的终结,而阴寒太盛,逼得阳气浮越在表面,这就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征兆,万万不能不辨阴阳而误治。
你经历了这个病例后,才发现,到头来,自己连阴阳都还没分辨清楚。于是你又想起了《黄帝内经》的那句话: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阳重要吗?极其重要,它就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大方向啊!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