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七章里有句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如此,损有余而补不足。
身体处于有余的状态叫什么呢?叫实证,用“泻”的方法,把有余的祛除。老百姓很熟悉的咽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这种“上火”的状态,就是有余的状态,这叫实热证,他们自己都懂得买些清热泻火的药来吃。这是其中一个例子。
身体处于不足的状态叫什么呢?叫虚证,用“补”的方法来治疗。这个大多数没学过中医的普通人也非常熟悉,以前是中老年人喜欢吃点人参之类的补身子,现在的青年人也喜欢保温杯里泡枸杞来养生了。但他们补的方法是否正确呢?甚至他们的身体是否存在不足的状态呢?可能就并非如此了。这也是其中一个例子。
由此,我们从《道德经》讲到了《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叫:“虚者补之,实则泻之。”这“医之道”跟老子的“天之道”不谋而合。
上篇文章《岐黄说:先别阴阳》为完全不懂中医的朋友们用举现代医学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了下什么是阴阳。这篇文章,就来告诉大家什么是虚实。
之前就说了,不要把阴阳、寒热、虚实之类的看得太玄乎,以至于看到这些词就反感。
阴阳是什么?是古人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一种归类方法,再运用到人体的各种症状和中药上面,它能指导古人在不知道细胞、激素、酶、神经之类的东西的前提下给人诊断治病。
阴阳是治病的一个大方向。
虚实二字也可以说是人体各种症状的分类,也是治病的一个方向,古人用把人体症状分为虚实之后,再给人用药,能治疗虚证患者的药叫做补益药,能治疗实证患者的药叫做祛邪药。
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证。用比较专业的话来解释:证是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证”它不是指单一个某个病,它是疾病的一个阶段或当前的病情概括。
比如同样是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小明属于“脾胃虚寒证”,小红属于“湿热中阻证”,尽管他们俩儿都做了胃镜,同样都是十二指肠溃疡这个现代医学诊断,在现代药物上可以吃同样的奥美拉唑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但对于中医来讲,他们用的就不会是同一个方子。
脾胃虚寒证属于虚证、寒证,处于“阴”的状态,中医的治疗大方向上应该用补益和热性的药物。
湿热中阻证属于实证、热证,处于“阳”的状态,治疗的大方向应该是清热泻火的祛邪和寒凉的药物。
这就是中医的证的概念,也是中医不看病原体或者病理啥的也能治病的原因。
如果还不理解“证”的概念,再举一个跟“证”有相关性的例子。
肾病综合征,这是一个现代医学的病名,想必有些人已经听过,这个病的诊断标准就是四个临床症状:1、大量蛋白尿,2、低蛋白血症,3、水肿,4、高脂血症。
如果你身上有这四个症状,就可以确定你得了肾病综合征。
而中医所说的证,也是由几个主要的临床表现组成。
脾胃虚寒证:1、胃部隐痛,喜温喜按,2、劳累或受凉后发作,喜热饮食,3、手足不温、大便稀薄,4、舌淡苔白,脉虚弱。
如果你满足了这四个表现可以说你有脾胃虚寒证。
大家伙儿明白了吗?现代医学的“征”和中医的“证”,是有相关性的,有点类似。但我没说它们之间的符号是等于号,这点请注意。
我还想强调一点的是:请不要拿上面的症状自己对号入座,然后自己诊断是脾胃虚寒证,首先舌脉象你是不懂的,其次病情是复杂的,脾胃虚寒证讲的是一个单纯的虚证,大多数人可能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你把自己诊断成脾胃虚寒证,光吃温补药,殊不知自己体内还有实证,这可能越补越坏事,到时候又要怪中医没疗效,所以最好把我说的内容当中医普及来听,不要自己对号入座。
言归正传,回到“虚实”二字上。
《素问·通评虚实论》里有句对虚证、实证的简要概括:"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邪气"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疠气、痰饮、水肿、食积、血瘀等。
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太过或者反常。
早在《周礼》《管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就有记载风寒暑湿燥火各种气象的变化可以导致人生病,在《黄帝内经》中构建了“六淫”致病的理论体系。
这种气象引起疾病的情况,不管我们学不学中医,应该都深有体会,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在冬天的发病率更高,这跟寒冷的气候不无关系。夏季天气炎热,当人体处于一个高温环境时间长了,就极容易中暑,这些都是很好理解。
中医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反常当做“邪气”,当做致病因素,这在现代科学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因素来理解“六淫”,其一是各种气象因子,寒暑火这三者可归结为环境的温度,燥湿二者跟环境湿度有关,风则跟环境气压有关。众所周知,日照 、气温、湿度 、风速 、气压等理化因素都是有对人体直接的影响的。
其二是生物性因子,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侵犯人体引起的病理变化 。适当的湿度等条件是生物病原 体繁殖 、传播 、流行的必要条件。风寒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低温下宿主的免疫功能以及风寒二气的气象性 、物理性刺激直接作用于人体也许是风寒邪气致病的真正实质。
“疠气”在现代来看,多指各种急性的传染病,像这种急性的传染病,作用在人体身上,一般都属于实证。
1956年秋,石家庄“乙脑”流行,这在中医来说就是“疫疠之气”盛行,现代国医大师认为“乙脑”属于暑温,遂用中药白虎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以达辛凉透邪的效果。这个“透邪”就是一个祛邪的过程,再回到那句话,“邪气盛则实”,这传染病的急性期就属于实证。
当然,中医所说的“邪”,不光光指外来的,外界的微生物啊气象环境啊这种情况,还包括体内产生的各种病理产物,也属于邪的范畴。
痰饮,人体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的病理产物之一,痰和饮是分开来讲的。
痰,包括人呼吸道分泌的痰液——也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痰,这个叫做有形之痰,还有不易被人们察觉的,称为无形之痰。
无形之痰随气而行 ,循经络滞于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 皮肉、脉、筋骨,因痰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故素 有 “十病九痰”“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无一病不关乎痰”“痰为百病之母”等。
如果理解不到无形之痰是什么,那还是举个现代医学相关的例子吧。
中风这个词大家肯定熟悉吧,中风也叫做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等疾病,但古人不知道脑血管的这些变化,他们没有现代的影像学检查,所以只能用自身的理论体系去解释中风的发生机理。中风分为许多个证型,其中有风痰入络证,这就跟痰有关了,风夹杂着痰阻滞了人的经络,导致人半身不遂,即一侧肢体无力,一边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又有痰火扰神证,这是痰夹杂着火所致的出现昏迷的情况。
所以我们在研究无形之痰是什么,可以通过临床症状来初步判断,如果是中风的话,那这个无形之痰就代表脑血管动脉硬化或者动脉破裂出血或者血栓堵住脑血管的这种情况。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临床症状跟痰有关,痰在心血管系统可见胸闷、胸痛、失眠 、心悸 、头重 、头晕等症状表现;在呼吸系统 中可见痰多 、咳嗽 、 气喘、痰色黄等表现 ;在消化系统可见脘腹痞胀 、纳 呆恶食 、恶心 、呕吐痰涎 、腹胀 、进食量少等症状,这些暂时用不着深究,只需知道痰这个病理产物导致人生病,是属于实证即可。
再来说饮,中医叫饮证,按照饮停留的不同部位,又分四种饮证,一曰痰饮,一曰悬饮,一曰溢饮,一曰支饮。
这里分类下的痰饮,并不是指之前我说的在实证这个大分类下的痰饮,而是专指饮停留于肠胃,导致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痰饮。这种痰饮相当于现代医学里的胃肠积液,X线腹部平片可见腹部有液平面及积气。
上面所说的实证这个大分类下的痰饮,是分痰和饮这两大块讲的。而这里的痰饮,仅仅是饮证中的一种,不要混淆了。
悬饮属饮流胁下,临床表现为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这差不多相当于现代医学里的胸腔积液。
溢饮属于饮溢肢体,表现为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伴有喘咳,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有下肢浮肿,喘咳的症状。
支饮属于饮邪支撑胸肺,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我的理解是大概跟肺水肿相似。
邪气还包括食积和血瘀,食积很好理解,差不多是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血瘀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但实际包含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只是说一下这些都属于中医学所讲的“实邪”。
邪气盛则实,有个条件是精气或正气不虚,正气跟邪气有足够的能力相抗衡,两者争锋,必然会在体内打的不可开交,所以实证一般都属于急症。
"精气"可以理解为人体的正气,正气的功能有很多,除了现代医学理解上的免疫功能,还有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功能。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显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在中医学里,精、精气、气这三个概念是差不多的意思,都是人体内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活动的精微物质。
怎么来理解这个精微物质呢?换句话来说,怎么理解“气”这个概念呢?
我举两个概念,大家应该就不难理解。
气既然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质,那么人体的五脏六腑都会有气的存在,因为五脏六腑都要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否则生命无以为继。
所以气在中医学的“心”的位置,咱们叫做“心气”,在中医学的“肾”的位置,咱们叫做“肾气”。
其他的气还有肺气、胃气、肝气、卫气、营气等等许多概念,这个以后再聊,先来聊聊心气和肾气。
中医学跟现代医学在“心”这个内脏的定义上,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心脏跟血液有关。
中医学讲:心主血脉。意思是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以及让血液在脉道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现代医学讲的是,心脏是一个泵,通过不停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给全身各处带去氧气。而心脏为啥能不停的跳动呢?原因是心脏的心电活动,窦房结细胞发作动作电位产生冲动,经过心房,传导心室,最后引起心室肌收缩,泵血。
古人虽不知道有什么心电活动,但他们用“心气”这个词来概括了心脏泵血的这么一个功能。
所以如果不理解心气的概念,差不多可以想象成它是心脏泵血的原因。
不过要强调一下,心气还有其他许多功能,我在这里为解释这个词,举了心电活动这个例子,只是在说心气跟心电活动有一点相关性、相似性,也不是说二者完全等同,切记。
再说说肾气这个例子。
肾气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成熟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头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描述的就是这么一个生长发育的现象。
那么很明显了,肾气的作用跟现代医学里的生长激素的作用类似,同样,大家在很难理解“肾气”是什么的时候,就想想它有什么作用,跟现代医学里的什么有相关、相似性,这样就更好理解了。
我用具体的“心气”和“肾气”来举例,那么抛去心肾二字,再想想“正气”的概念,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了?其实就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物质或者功能。
“精气夺则虚”,意思是精气(正气)耗损、不足,人体就有虚证的表现。
小明今年35岁,平时会经常感觉心悸、乏力,上个三楼都感觉气喘吁吁,于是医生让他做了个心脏彩超,结果显示他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减退的原因可能是他原先得过心肌炎。这在中医的理解就是心气虚,也就是心气的功能减弱或不足了,所有可以说小明存在虚证这样一个状态。
小红已经95岁高龄了,牙齿跟头发全掉光了,而前面提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现在小红处于一个高龄、牙齿头发脱落的状态,可以说她肾气衰退或不足,也是存在一个虚证的状态。
我用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人体的正气(精气)的不足或减弱,可以是由于疾病导致的,也可以是人年事已高,正常的生理功能衰退。
小明以前得过心肌炎,可能没有完全痊愈或者当时病情很重,导致的正气耗损(心功能减退),所以现在虚了(存在虚证状态)。
小红岁数大了,逃不过生理规律的制裁,肾气(各种激素或脏器的功能)自然就衰退了,所以中医在治疗老年人的疾病时,是非常注重顾护正气的,市面上有很多清热泻火、清热解毒的药,都标注着老年人谨慎使用,这就是怕这些药不仅清热泻火解毒,还把正气给“清”了。
以上解释了什么叫“正气亏虚”。
现在进一步说明,正气(如心气、肾气)分阴阳两部分。
肾气分阴阳,一个叫肾阴,一个叫肾阳。
肾阴是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肾阳是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这两者在人体内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试想一下在肾阳不变的前提下,肾阴亏虚了,人体会出现什么症状?肾阴少了,也就是凉润、宁静、抑制这方面的作用减弱了,人就会出现一系类的热证的表现,比如烦躁、潮热、盗汗(晚上睡觉出汗,醒来汗停)等症状,但是,这个热,跟大家所熟知的口舌生疮、咽喉牙龈肿痛的热不同,这是虚热。
虚热二字,很好理解,肾阴少了,等于肾阴虚,虚可以解释为少,没学语文的都知道这意思。肾阴少了,所产生的凉润、宁静的作用下降了,相对来讲,温煦、兴奋的作用就增强了,人体就会产生热的症状。这就是虚热证。
同样在肾阴不变的前提下,肾阳亏虚了,人体会出现什么症状?肾阳少了,也就是温煦、推动、兴奋这方面的作用减弱了,人就会出现一系类的寒证的表现,比如畏寒、肢冷、自汗(清醒状态下,没有怎么运动,突然就出汗)等症状,但是,这个寒,跟大冬天的一瓶冰阔落灌进胃里的寒不同,这是虚寒。
虚寒不是外面来的寒(附加的寒),是因为人体温煦、兴奋这方面的作用(阳)下降了,相对来讲,寒凉、宁静、抑制的作用(阴)就增强了导致的寒。
再来看看教材上关于虚证的解释: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显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阴阳亏虚,是什么意思,会产生什么样的表现,我用肾阴肾阳这个具体的例子解释完了。
气血虚呢?气虚在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表现,刚才举了心气虚和肾气虚的例子,想必也有所了解,其他的脾气虚、肺气虚等等,以后详谈。血虚,就非常好理解了,基本上跟现代医学的贫血相对应。
血虚的症状:面、睑、唇、舌色白(贫血的主要表现),头晕和心悸(因贫血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出现的症状)等等。这个倒是很好的理解,在此不多赘述。
津液亏虚表现为口舌唇咽喉大便干燥,皮肤枯瘪而缺乏弹性、眼窝深陷,口渴欲饮水等。这在现代医学来看,基本就是典型的脱水症状。这个也很好理解。
到此为止,“虚”的概念已经讲的差不多了,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邪气不显著”,如果邪气显著,而正气不足,人则生命垂危矣。2022-07-25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如此,损有余而补不足。
身体处于有余的状态叫什么呢?叫实证,用“泻”的方法,把有余的祛除。老百姓很熟悉的咽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这种“上火”的状态,就是有余的状态,这叫实热证,他们自己都懂得买些清热泻火的药来吃。这是其中一个例子。
身体处于不足的状态叫什么呢?叫虚证,用“补”的方法来治疗。这个大多数没学过中医的普通人也非常熟悉,以前是中老年人喜欢吃点人参之类的补身子,现在的青年人也喜欢保温杯里泡枸杞来养生了。但他们补的方法是否正确呢?甚至他们的身体是否存在不足的状态呢?可能就并非如此了。这也是其中一个例子。
由此,我们从《道德经》讲到了《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叫:“虚者补之,实则泻之。”这“医之道”跟老子的“天之道”不谋而合。
上篇文章《岐黄说:先别阴阳》为完全不懂中医的朋友们用举现代医学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了下什么是阴阳。这篇文章,就来告诉大家什么是虚实。
之前就说了,不要把阴阳、寒热、虚实之类的看得太玄乎,以至于看到这些词就反感。
阴阳是什么?是古人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一种归类方法,再运用到人体的各种症状和中药上面,它能指导古人在不知道细胞、激素、酶、神经之类的东西的前提下给人诊断治病。
阴阳是治病的一个大方向。
虚实二字也可以说是人体各种症状的分类,也是治病的一个方向,古人用把人体症状分为虚实之后,再给人用药,能治疗虚证患者的药叫做补益药,能治疗实证患者的药叫做祛邪药。
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证。用比较专业的话来解释:证是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证”它不是指单一个某个病,它是疾病的一个阶段或当前的病情概括。
比如同样是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小明属于“脾胃虚寒证”,小红属于“湿热中阻证”,尽管他们俩儿都做了胃镜,同样都是十二指肠溃疡这个现代医学诊断,在现代药物上可以吃同样的奥美拉唑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但对于中医来讲,他们用的就不会是同一个方子。
脾胃虚寒证属于虚证、寒证,处于“阴”的状态,中医的治疗大方向上应该用补益和热性的药物。
湿热中阻证属于实证、热证,处于“阳”的状态,治疗的大方向应该是清热泻火的祛邪和寒凉的药物。
这就是中医的证的概念,也是中医不看病原体或者病理啥的也能治病的原因。
如果还不理解“证”的概念,再举一个跟“证”有相关性的例子。
肾病综合征,这是一个现代医学的病名,想必有些人已经听过,这个病的诊断标准就是四个临床症状:1、大量蛋白尿,2、低蛋白血症,3、水肿,4、高脂血症。
如果你身上有这四个症状,就可以确定你得了肾病综合征。
而中医所说的证,也是由几个主要的临床表现组成。
脾胃虚寒证:1、胃部隐痛,喜温喜按,2、劳累或受凉后发作,喜热饮食,3、手足不温、大便稀薄,4、舌淡苔白,脉虚弱。
如果你满足了这四个表现可以说你有脾胃虚寒证。
大家伙儿明白了吗?现代医学的“征”和中医的“证”,是有相关性的,有点类似。但我没说它们之间的符号是等于号,这点请注意。
我还想强调一点的是:请不要拿上面的症状自己对号入座,然后自己诊断是脾胃虚寒证,首先舌脉象你是不懂的,其次病情是复杂的,脾胃虚寒证讲的是一个单纯的虚证,大多数人可能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你把自己诊断成脾胃虚寒证,光吃温补药,殊不知自己体内还有实证,这可能越补越坏事,到时候又要怪中医没疗效,所以最好把我说的内容当中医普及来听,不要自己对号入座。
言归正传,回到“虚实”二字上。
《素问·通评虚实论》里有句对虚证、实证的简要概括:"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邪气"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疠气、痰饮、水肿、食积、血瘀等。
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太过或者反常。
早在《周礼》《管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就有记载风寒暑湿燥火各种气象的变化可以导致人生病,在《黄帝内经》中构建了“六淫”致病的理论体系。
这种气象引起疾病的情况,不管我们学不学中医,应该都深有体会,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在冬天的发病率更高,这跟寒冷的气候不无关系。夏季天气炎热,当人体处于一个高温环境时间长了,就极容易中暑,这些都是很好理解。
中医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反常当做“邪气”,当做致病因素,这在现代科学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因素来理解“六淫”,其一是各种气象因子,寒暑火这三者可归结为环境的温度,燥湿二者跟环境湿度有关,风则跟环境气压有关。众所周知,日照 、气温、湿度 、风速 、气压等理化因素都是有对人体直接的影响的。
其二是生物性因子,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侵犯人体引起的病理变化 。适当的湿度等条件是生物病原 体繁殖 、传播 、流行的必要条件。风寒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低温下宿主的免疫功能以及风寒二气的气象性 、物理性刺激直接作用于人体也许是风寒邪气致病的真正实质。
“疠气”在现代来看,多指各种急性的传染病,像这种急性的传染病,作用在人体身上,一般都属于实证。
1956年秋,石家庄“乙脑”流行,这在中医来说就是“疫疠之气”盛行,现代国医大师认为“乙脑”属于暑温,遂用中药白虎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以达辛凉透邪的效果。这个“透邪”就是一个祛邪的过程,再回到那句话,“邪气盛则实”,这传染病的急性期就属于实证。
当然,中医所说的“邪”,不光光指外来的,外界的微生物啊气象环境啊这种情况,还包括体内产生的各种病理产物,也属于邪的范畴。
痰饮,人体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的病理产物之一,痰和饮是分开来讲的。
痰,包括人呼吸道分泌的痰液——也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痰,这个叫做有形之痰,还有不易被人们察觉的,称为无形之痰。
无形之痰随气而行 ,循经络滞于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 皮肉、脉、筋骨,因痰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故素 有 “十病九痰”“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无一病不关乎痰”“痰为百病之母”等。
如果理解不到无形之痰是什么,那还是举个现代医学相关的例子吧。
中风这个词大家肯定熟悉吧,中风也叫做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等疾病,但古人不知道脑血管的这些变化,他们没有现代的影像学检查,所以只能用自身的理论体系去解释中风的发生机理。中风分为许多个证型,其中有风痰入络证,这就跟痰有关了,风夹杂着痰阻滞了人的经络,导致人半身不遂,即一侧肢体无力,一边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又有痰火扰神证,这是痰夹杂着火所致的出现昏迷的情况。
所以我们在研究无形之痰是什么,可以通过临床症状来初步判断,如果是中风的话,那这个无形之痰就代表脑血管动脉硬化或者动脉破裂出血或者血栓堵住脑血管的这种情况。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临床症状跟痰有关,痰在心血管系统可见胸闷、胸痛、失眠 、心悸 、头重 、头晕等症状表现;在呼吸系统 中可见痰多 、咳嗽 、 气喘、痰色黄等表现 ;在消化系统可见脘腹痞胀 、纳 呆恶食 、恶心 、呕吐痰涎 、腹胀 、进食量少等症状,这些暂时用不着深究,只需知道痰这个病理产物导致人生病,是属于实证即可。
再来说饮,中医叫饮证,按照饮停留的不同部位,又分四种饮证,一曰痰饮,一曰悬饮,一曰溢饮,一曰支饮。
这里分类下的痰饮,并不是指之前我说的在实证这个大分类下的痰饮,而是专指饮停留于肠胃,导致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痰饮。这种痰饮相当于现代医学里的胃肠积液,X线腹部平片可见腹部有液平面及积气。
上面所说的实证这个大分类下的痰饮,是分痰和饮这两大块讲的。而这里的痰饮,仅仅是饮证中的一种,不要混淆了。
悬饮属饮流胁下,临床表现为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这差不多相当于现代医学里的胸腔积液。
溢饮属于饮溢肢体,表现为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伴有喘咳,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有下肢浮肿,喘咳的症状。
支饮属于饮邪支撑胸肺,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我的理解是大概跟肺水肿相似。
邪气还包括食积和血瘀,食积很好理解,差不多是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血瘀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但实际包含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只是说一下这些都属于中医学所讲的“实邪”。
邪气盛则实,有个条件是精气或正气不虚,正气跟邪气有足够的能力相抗衡,两者争锋,必然会在体内打的不可开交,所以实证一般都属于急症。
"精气"可以理解为人体的正气,正气的功能有很多,除了现代医学理解上的免疫功能,还有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功能。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显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在中医学里,精、精气、气这三个概念是差不多的意思,都是人体内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活动的精微物质。
怎么来理解这个精微物质呢?换句话来说,怎么理解“气”这个概念呢?
我举两个概念,大家应该就不难理解。
气既然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质,那么人体的五脏六腑都会有气的存在,因为五脏六腑都要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否则生命无以为继。
所以气在中医学的“心”的位置,咱们叫做“心气”,在中医学的“肾”的位置,咱们叫做“肾气”。
其他的气还有肺气、胃气、肝气、卫气、营气等等许多概念,这个以后再聊,先来聊聊心气和肾气。
中医学跟现代医学在“心”这个内脏的定义上,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心脏跟血液有关。
中医学讲:心主血脉。意思是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以及让血液在脉道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现代医学讲的是,心脏是一个泵,通过不停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给全身各处带去氧气。而心脏为啥能不停的跳动呢?原因是心脏的心电活动,窦房结细胞发作动作电位产生冲动,经过心房,传导心室,最后引起心室肌收缩,泵血。
古人虽不知道有什么心电活动,但他们用“心气”这个词来概括了心脏泵血的这么一个功能。
所以如果不理解心气的概念,差不多可以想象成它是心脏泵血的原因。
不过要强调一下,心气还有其他许多功能,我在这里为解释这个词,举了心电活动这个例子,只是在说心气跟心电活动有一点相关性、相似性,也不是说二者完全等同,切记。
再说说肾气这个例子。
肾气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成熟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头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描述的就是这么一个生长发育的现象。
那么很明显了,肾气的作用跟现代医学里的生长激素的作用类似,同样,大家在很难理解“肾气”是什么的时候,就想想它有什么作用,跟现代医学里的什么有相关、相似性,这样就更好理解了。
我用具体的“心气”和“肾气”来举例,那么抛去心肾二字,再想想“正气”的概念,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了?其实就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物质或者功能。
“精气夺则虚”,意思是精气(正气)耗损、不足,人体就有虚证的表现。
小明今年35岁,平时会经常感觉心悸、乏力,上个三楼都感觉气喘吁吁,于是医生让他做了个心脏彩超,结果显示他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减退的原因可能是他原先得过心肌炎。这在中医的理解就是心气虚,也就是心气的功能减弱或不足了,所有可以说小明存在虚证这样一个状态。
小红已经95岁高龄了,牙齿跟头发全掉光了,而前面提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现在小红处于一个高龄、牙齿头发脱落的状态,可以说她肾气衰退或不足,也是存在一个虚证的状态。
我用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人体的正气(精气)的不足或减弱,可以是由于疾病导致的,也可以是人年事已高,正常的生理功能衰退。
小明以前得过心肌炎,可能没有完全痊愈或者当时病情很重,导致的正气耗损(心功能减退),所以现在虚了(存在虚证状态)。
小红岁数大了,逃不过生理规律的制裁,肾气(各种激素或脏器的功能)自然就衰退了,所以中医在治疗老年人的疾病时,是非常注重顾护正气的,市面上有很多清热泻火、清热解毒的药,都标注着老年人谨慎使用,这就是怕这些药不仅清热泻火解毒,还把正气给“清”了。
以上解释了什么叫“正气亏虚”。
现在进一步说明,正气(如心气、肾气)分阴阳两部分。
肾气分阴阳,一个叫肾阴,一个叫肾阳。
肾阴是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肾阳是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这两者在人体内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试想一下在肾阳不变的前提下,肾阴亏虚了,人体会出现什么症状?肾阴少了,也就是凉润、宁静、抑制这方面的作用减弱了,人就会出现一系类的热证的表现,比如烦躁、潮热、盗汗(晚上睡觉出汗,醒来汗停)等症状,但是,这个热,跟大家所熟知的口舌生疮、咽喉牙龈肿痛的热不同,这是虚热。
虚热二字,很好理解,肾阴少了,等于肾阴虚,虚可以解释为少,没学语文的都知道这意思。肾阴少了,所产生的凉润、宁静的作用下降了,相对来讲,温煦、兴奋的作用就增强了,人体就会产生热的症状。这就是虚热证。
同样在肾阴不变的前提下,肾阳亏虚了,人体会出现什么症状?肾阳少了,也就是温煦、推动、兴奋这方面的作用减弱了,人就会出现一系类的寒证的表现,比如畏寒、肢冷、自汗(清醒状态下,没有怎么运动,突然就出汗)等症状,但是,这个寒,跟大冬天的一瓶冰阔落灌进胃里的寒不同,这是虚寒。
虚寒不是外面来的寒(附加的寒),是因为人体温煦、兴奋这方面的作用(阳)下降了,相对来讲,寒凉、宁静、抑制的作用(阴)就增强了导致的寒。
再来看看教材上关于虚证的解释: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显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阴阳亏虚,是什么意思,会产生什么样的表现,我用肾阴肾阳这个具体的例子解释完了。
气血虚呢?气虚在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表现,刚才举了心气虚和肾气虚的例子,想必也有所了解,其他的脾气虚、肺气虚等等,以后详谈。血虚,就非常好理解了,基本上跟现代医学的贫血相对应。
血虚的症状:面、睑、唇、舌色白(贫血的主要表现),头晕和心悸(因贫血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出现的症状)等等。这个倒是很好的理解,在此不多赘述。
津液亏虚表现为口舌唇咽喉大便干燥,皮肤枯瘪而缺乏弹性、眼窝深陷,口渴欲饮水等。这在现代医学来看,基本就是典型的脱水症状。这个也很好理解。
到此为止,“虚”的概念已经讲的差不多了,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邪气不显著”,如果邪气显著,而正气不足,人则生命垂危矣。202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