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发展史上的重要论述

《灵枢经》,又称《灵枢》、《针经》、《九针》,约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
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撰写《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杨继洲所着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着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17年写出《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2016-12-18
mcxzy 阅读 36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0:38: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撰写《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

  •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

  • 针灸起源于中国石器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针灸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针灸的简介:一、针灸的起源 传说起源: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这是东汉医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的记载。石器时代证据:根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的记载,以及...

  •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针灸治疗方法和理论不断完善。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学帛书,详细阐述了经络系统和灸法。《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详细论述了经脉、穴位和针灸方法。《灵枢经》更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对后世影响深远。从晋代的皇甫谧到唐代的孙思邈,再到宋代的王惟一,每个时代...

  • 针灸发展史三大里程碑的著作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1、《黄帝内经》大约公元前2~3世纪,《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医学发展的新阶段,已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并为临床各科奠定理论基础,至今仍奉为经典著作。该书包括有阴阳五行、脏象、诊法、治则、经脉、腧穴、剌法、针灸治疗等丰富...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