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放血的原理是什么?

针灸放血在中医临床正式的称呼叫做“刺络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据统计,《内经》中有48篇(其中《素问》有20篇,《灵枢》有28篇)涉及到络病及刺血疗法,其内容不仅包括刺络疗法的临床应用,而且对刺络施术的工具,刺络的机制、治则,刺络操作手法,刺络疗法的适应病证、禁忌证,刺络后的反应(包括病人的反应、出血的颜色),出血量以及误刺后果等方面也都有较详细的论述。  一、先说一说络脉(包括孙脉)和经脉的关系。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指出人体共有十二正经联系五脏六腑脉,每经又各有一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和任脉、督脉二络,共计十五络,络脉循行较浅,多在体表可见。  《灵枢•脉度》中又进一步指出了经脉和络脉的关系:“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二、络脉系统在人体系统中的主要作用  1、沟通表里经脉。如《灵枢•经脉》曰:“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别走阳明也”。  2、通营卫。《素问•气穴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营卫”。  3、濡筋骨,利关节。《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指出络脉通过接引贯通经脉中的气血而实现“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的。《灵枢•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4、津血转化。《灵枢•血络论》曰:“新饮而液渗于络”。《灵枢•痈疽》曰:“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豀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三、络脉为病的起因  1、外邪袭络  《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  2、久病入络  《灵枢•终始》说:“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针道毕矣”。指出久病邪气入深有在经和入络之别,其入络者,邪气阻滞络道,便可出现络中血气阻滞等病理变化。清代名医叶天士明确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临证指南医案》),从而提出了“久病入络”的概念。  3、饮食起居、跌仆、金刃伤络  《灵枢•百病始生》说:“卒然多食饮,则脉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另外还有内伤七情、血瘀痰瘀阻络等等。
2017-10-24
1、病在气分,不宜刺络放血。  《素问•调经论篇》:“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  2、虚证更要慎用或禁用刺络放血疗法  《灵枢•五禁》:“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提示明显虚证患者,需慎用此法。1、针刺十宣穴  也就是双手十指顶端的中间部位,距离指甲一般5毫米左右吧,用消过毒的针刺入2毫米左右,以沁出血珠为宜,如不出血,可用力挤出血珠。  2、针刺双耳垂尖  先用力搓揉患者耳朵发热发红(注意不要搓揉时不要摇晃头部,否则可能加重病情),然后以针刺耳垂尖处,出血珠为宜。如不出血,亦用力挤出血珠。  除上述两法,最好同时再找一些光滑物体,如梳子背、粗一点的笔杆等,用力刮患者双脚板底,至发红发热为宜。这些方法可以尽可能为患者急救赢得宝贵时间,也很安全。
2017-10-24
《内经》中论述刺络疗法治疗的病证有实证、虚证、瘀证、痛证、热证等,其中对头痛、发热、腰痛、癫狂等症的论述较多,此外还论及痿厥、痹证、尸厥、癃闭、水肿、衄血、臌胀、疮痈、外伤肿痛、重舌、音哑等40余个病种。现在临床应用刺络法多用来治疗实证,当然《内经》中也有论述用于治疗虚证的,如《素问•三部九候论》  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对心、脾、肺、肾之实证、虚证, 均用刺络放血疗法。就是说无论虚证实证,必先刺血疏通经络,然后再调虚实。还有积年岁久的慢性病也可以用刺络疗法,如《灵枢•终始》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
2017-10-24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4-09-20 20:00:5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