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得气感常识

1.针灸得气如何掌握
当进针到达一定深度,通过提插、捻转等运针手法后,常会产生得气。

操作者会有指下沉紧,如鱼吞钩饵的感觉,患者则有针感并发的感觉。要是进针后,经运针而不得气时,可能是取穴欠准确、针灸偏倚或未达一定深度等所致,经调整部位、角度和深度,即可得气。

若经上述调整后,仍不得气,要续行提插、抢转运针手法,亦能得气。若久病气虚,可留针片刻,以候气至,再行运针,则多可得气。

对宿疾顽痹,久经针砭,患者已有一定的针灸耐受性,则可适当加大运针幅度、频率,亦可使之得气。

2.针灸时得气及其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进针后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的 手法,现代称为针感。

实际是经络的 气血集中在被针灸的穴位处的一种表现。气血在经络中运行,通常按照五十营的方 式进行,也就是气血的 *** 28分钟出现一 次,其他时间处于低潮。

针下是否得气,可从临床两方面来分析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 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针刺腧 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少数患者 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受刺腧穴部位循经性皮疹 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当患者有自觉反 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 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中气穴, 则针游于巷,就是对针下得气的描述。 历代医家对针刺得气的临床表现也作了生动细致的形象描述,都说明了针刺得气的 临床表现以及得气与未得气反应迥然不同的体会。
3.为什么针刺“得气”才有效
得气是指针刺人穴位,并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时,针刺部位产 生的经气感应,又称“针感”、“气至”。

得气感觉来自患者和医者两 个方面。在患者方面针刺时有酸、麻、沉、胀、重等感觉,并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及传导。

医者方面针刺时,指下则感到沉、重、紧、涩等感觉。 针刺感应又因腧穴部位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如肌肉丰 厚的部位多表现酸胀感和针下沉紧感,神经干分布的部位多出现 麻感,感觉迟钝的部位多出现胀重感,四肢末端和敏感的部位多出 现疼痛感。因此,对得气的要求,应根据不同的部位,并结合不同 的体质及阴阳盛衰的情况和病情区别对待。

不要在感觉迟钝的部 位要求有强烈的得气感,一般也不要在感觉灵敏的部位采用过重 的手法。针刺治病时,首先要求得气,并在得气基础上施行适当操作手 法,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得气与否,是判定针刺治疗能否取得较 好效果的关键。得气的迟钝、强弱与疗效成正比。

得气迅速,一般 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或不得气,一般疗效较差,甚至没有疗效。在 针刺以后如无针感,就要检查针刺的角度、深度和取穴是否准确, 手法是否恰当,并及时予以调整。
4.针灸怎么操作
毫针刺法,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为医者必须熟练地掌握从进针至出针的针刺技法全过程。

持针法 (一)"刺手"与"押手"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称"压手")。《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说明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毫针,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然后行针。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毫针能够准确地刺中腧穴,并使长毫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进针时,刺手与押手配合得当,动作协调,可以减轻痛感,行针顺利,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双手配合动作,如《标幽赋》所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确是经验之谈。 (二)持针姿势 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

根据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为二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五指持针法。 1.二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

一般用于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常用持针法。 2.多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中、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 进针法 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指毫针在刺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

在进针时要注意指力与腕力的协调一致,要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毫针进针方法很多,有以进针速度快慢分,以刺手刺入术式分,以押手姿势分,以使用进针器具分等。

现代常用的进针法举例如下。 (一)以进针速度分法 1.速刺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的手法。

速刺法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的手法。

缓刺法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 (二)以刺入术式分法 1.插入法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不加捻转或其他术式,直接刺入皮下的手法。

2.捻入法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将针尖刺人皮下的手法。 3.飞入法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人,刺入皮下时五指放开作飞鸟状的手法。

4.弹入法即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并以中指弹动针柄时瞬即将针尖刺入皮下的手法。 (三)以刺押手势分法 1.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用于短毫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刺手与押手互相配合,协同进针。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爪切法:又称指切法,临床最为常用。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

(2)夹持法:即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当贴近皮肤时,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多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法: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两指分开置于穴位上,右手持针,针尖从食中两指间刺入皮下。行针时,左手食中两指可夹持针身,以免弯曲,在长针深刺时常用此法。

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以便进针。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4)提捏法:即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四)以进针器具分法 1.针管针进针法用金属、塑料、有机玻璃等制成长短不一的细管,代替押手。 选用长短合适的平柄针或管柄针置于针管内,针的尾端露于管的上口,针管下口置于穴位上,用手指拍打入或弹压针尾将针尖刺入腧穴皮下,然后将套管抽出。

2.进针器进针法用特制的圆珠笔式或玩具手枪式进针器,将长短合适的平柄或管柄毫针,装入进针器内,下口置于腧穴皮肤上,用手指拉扣弹簧,使针尖迅速弹入皮下,然后将进针器抽出。 以上各种进计法,在临床应用时需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体情况,以便于进针、易于得气、避免痛感为目的,灵活选用相应的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

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

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那么刺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刺操作的熟练程度,是与其能否恰当地掌握好针刺的角度、。2022-09-28
mcxzy 阅读 38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1:05:2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当进针到达一定深度,通过提插、捻转等运针手法后,常会产生得气。操作者会有指下沉紧,如鱼吞钓饵的感觉,患者则有针感并发的感觉。要是进针后,经运针而不得气时,可能是取穴欠准确、针灸偏倚或未达一定深度等所致,经调整部位、角度和深度,即可得气。若经上述调整后,仍不得气,要...

  • 得气,就是针感。包括两方面的感觉:一是患者感觉到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可以出现热、凉、痒、痛等感觉,有时这些感觉还能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二是医生能感觉到针下的沉、紧、涩、滞等感觉。

  • 得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病人在被施针处的酸麻胀痛的感觉,甚至这种酸胀感会循经络循行路线直达病所地传感,还有一个是就是施针者也就是医生所感觉到的手中针下的非刺入皮肉那么简单的感觉,略有阻力,不容易穿透的那种感觉,不太好描述,但是只要有一次试验机会感受到了,你就能...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