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必备系列7舌诊歌诀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而舌诊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大夫用来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中医讲舌为心之苗,是脾之外候,舌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络与舌相联系,例如手少阴心经的别络系舌本,足少阴肾经之脉夹舌本,足厥阴肝经络于舌本,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所以当脏腑出现病变,可以通过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反映出来。

舌诊主要是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变化,来判断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疾病的性质和病势的浅深等。近代医家曹炳章撰写的《辨舌指南》指出:“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临床舌诊时要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起来看,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所反映的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舌质和舌苔表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医生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四诊合参,结合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学习舌诊之前,我们首先要掌握正常舌象的形态。一般来说,身体 健康 的人,舌象表现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柔软荣润,大小适中,活动灵活、自如,舌质颜色淡红,舌苔薄白均匀,不厚不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正常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而在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上,通过观察舌苔的变化,即可判断脏腑盛衰和病邪的进退,下面是舌诊歌诀部分:2022-07-12
mcxzy 阅读 83 次 更新于 2025-04-16 17:37:1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学习舌诊之前,我们首先要掌握正常舌象的形态。一般来说,身体 健康 的人,舌象表现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柔软荣润,大小适中,活动灵活、自如,舌质颜色淡红,舌苔薄白均匀,不厚不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正常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 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类,但是,直接看还是会很难,同时,这个阶段应该开始同时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了,不一定要用大学教材,人卫的名师名家讲稿...

  •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

  •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可注意看此回答图片中左上角或者右...

  • 自学中医的技巧:1、了解人体结构。要学中医首先就要了解人体结构,只有对人体结构很熟悉才能对人体进行治疗。2、熟记各种中药。学中医要把各种中药熟记在心里,需要熟记的内容包括中药的名称、药效、禁忌等。3、学习诊断。学习中医要学会诊断病人的病因,只有对各种病症和病因都熟悉,才能对症下药。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